|
清朝的皇子教育及特点: * [5 r6 n% h- g8 O) J
N+ l3 O9 a9 P: H: a+ g
清朝皇子教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努尔哈赤时。当时,满族的文化教育比较落后。为了培养人才,适应后来完成统一大业的要求,努尔哈赤抓紧教育本族子弟,广设学校,他曾以万金之资供养龚正陆为其子之师傅。他认识到,要统治人数比自己多、文化层次比自己高的民族,使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就必须吸取中原文化,加强子弟教育。
?* H- v+ \' x! [2 j" c" Z; y4 z" ?" [* `) L: ^
4 n( |* v+ Q& Y/ y! j
努尔哈赤 ; D5 b# C$ ]3 l6 a
到皇太极时代,对于皇子的教育更加重视,《清史稿》有“太宗屡谕诸子弟当读书”的记载。皇太极曾下令:“今诸贝勒、大臣子弟读书,所以使之习于学问,讲明义理,忠君亲上,实有赖焉。自今,凡子弟十五岁以下者,俱令读书。”1629年,清设置文馆。1636年,改为内三院,其中“内弘文院”之执掌为:“注释历代行事善恶,进讲御前,侍讲皇子,并教诸亲王,颁行制度。”此为清朝首次在制度中提到皇子的教育。顺治元年(1644),设翰林院,这以后的皇子教育就由翰林院学士负责。, N6 d6 K! z" L2 i( F- \
- R D, k8 @" Q" p F
w; e" |6 T$ i. |
皇太极朝服像
/ Y) `% z( R3 z2 L入关以后,清朝面临着满汉文化如何调适的问题。为了统治全国,在将八旗汉化或将汉人满化的极端之外,爱新觉罗家族为其子孙和八旗子弟选择了兼采满汉、文武并重的两全之道,皇族教育在制度上更加正规、完善。
5 l# d: R A3 `+ `* x$ H. M4 }% W, T6 }: i! y& ]0 c- A5 T2 B, L3 W
$ u. W! c+ L+ a' h% Z
顺治皇帝朝服像 % D) W( N1 f; i7 C! {% ?8 V: z
顺治、康熙两位君主即位时,正值清室入关前后。因政情不稳,皇权有待巩固,再加上年幼失怙,幼龄登基(顺治6岁即位,康熙8岁即位),其求学未受到妥善安排,以致皇子教育未有定制。他们对汉文化的学习、对治国之道的掌握,大部分要靠自身苦读。如,顺治刻苦读书曾经呕血,康熙也有读书过劳、痰中带血的经历。基于个人经验,二帝对于皇子教育,尤其对于学习汉文化非常重视。顺治亲自撰写《资政要览》一书,成为清朝教育皇子及贵胄子弟的教科书或必读资料。但顺治早逝,诸子年幼,又多早殇,因此当时的皇子教育仍未形成清朝所谓的“家法”。" x k! d; W) w% e: l6 q
8 `9 o N p2 r6 l F- C
康熙皇帝朝服像 ( w" f( X* ?/ o
康熙临朝后,对于先前未成规矩的皇子教育,逐渐开始形成家法制度。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初七日,他当着皇太子允礻乃、四位年长皇子、内大臣、侍卫及大学士明珠等人之面,对允礻乃的老师达哈塔、汤斌等人论及皇太子的教育问题。这次讲话比较集中地阐述了他对教育子嗣的看法。他说:“自古帝王,莫不以豫教储贰为国家根本??朕观古昔贤君,训储不得其道,以致颠覆,往往有之,能保其身者甚少。如唐太宗亦称英明之王,而不能保全储副。朕深悉其故,虽闻见戡寡,惟尽心训诲。”他亲自挑选“老成谨慎”、“学问优长”或“纵无渊博通儒,或满洲、汉人内有人品端方,可资辅导者亦好”者为师傅教皇子读书,开蒙读书之处就选在自己理政的乾清宫东南侧庑房,以便于随时了解皇子们的读书状况。5 C& k+ J; R) \0 i6 q4 l7 z# N7 l. L+ ~ _
7 H9 O7 Y- k( u
# r8 [8 J. f4 i, I从那时起,宫中增添了一个“皇子学校”——上书房。他本人常亲自去检查皇子们的学习情况,“于听政之暇,时时指授,罔或有间”。读书写字之外,康熙对于诸皇子从学业到为人处事各个方面均有训诲。之后,由雍正把这些内容辑为《庭训格言》,其训诲之语,典故多出于《四书》、《五经》。在教导皇子骑射方面,康熙秉承祖母教诲,也相当重视。另外,还让皇子们接触科学与技术,并带他们出巡,增广皇子们的见闻。康熙对皇太子及诸皇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清朝后来的皇子教育有很深的影响。' k0 o$ K+ P$ w3 D
" e* l5 o" E, W& t, S4 X5 F* C9 \( e6 _8 w4 r4 U5 s5 H0 }
雍正朝服像
8 X( N- n+ [- q& C雍正皇帝也深知皇子拜师受业事关重大,他即位后第二年,对皇子入学之事特发上谕,明确规定上书房内的陈设和师生见面之礼:诸皇子入学之日,为师傅预备凳椅四张、高桌四张,将书籍笔砚置于桌上。皇子应向师傅行礼,如不肯受,皇子即向座位一揖,以师傅之礼相敬。如此,则皇子知礼重师傅,师傅等得尽心教导,此乃古礼。皇子初次见师傅,要向师傅长揖一躬,并抱拳行礼;师傅也要同样还礼,再引皇子向墙上悬挂的孔子画像行礼。鉴于康熙皇子虽个个识文断字,但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且几十年不断的教训,雍正又特为上书房题“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的座右铭,并分别委派满汉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为总师傅。总师傅之外,还有特别挑选的满、蒙师傅,教授满文、蒙文与弓箭骑射之术。! K, l( P% x! [$ y! x0 [* k- u3 G
+ J' \$ R+ D7 V' s9 y5 ^: b7 I
雍正时,还设立密储制度,就是在皇帝生前,把自己认可的继承人名字写到两份圣旨里,一份放在自己的身边,另一份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死后拿出来对照印证。这样,就使每一位皇子都可能成为继承人。因此,他们每一个都兢兢业业,勤奋好学,不敢松懈,比较全面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各个争取以自己的独特才华和能力来打动父皇,从而在最后的储位争夺战中取得优势和决定性的地位。清朝的皇子教育与秘密立储制相辅相成,在教育上家法严明,在选择储君上又较为接近选贤的原则,教育增加了诸皇子的执政能力,秘密立储制又反过来加强了皇子的求学意愿。# \/ b/ u4 ?) T5 E# F
8 z% d+ ?# k: Q8 D$ d P5 D9 e! m0 c4 f8 M8 a: {0 L' x2 T6 O
老年乾隆朝服像
6 U1 q: L: p) u- {4 @1 R+ J6 q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皇帝正式下谕:“诸皇子六岁以上即就上书房读书,皇孙、皇曾孙亦然。”皇子教育经过入关后将近百年的发展,至此才形成清朝之“家法”,对于读书地点、就学年龄、教育内容与方法、师资来源等方面,均有了定制。
2 c2 Y0 W& O8 [; B$ _/ X9 }' T, {6 a n, f; |# F. a3 A0 U
. h, W* E7 Z( _3 u2 x7 W
' D% ~& I( s' e! H4 |6 ~) ~我的爱币满屋子,求爱贝发美元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