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上海 > 爱贝互动 > 爱贝互动 >
孩子的人际关系跟父母“遗传”有关?(2)
时间:2014-03-12 14:30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那么,在对孩子将心比心的时候,除了上文提到的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什么? 1. 格外的注意适当 Meins 等人发现母亲对儿童心理过程的指向要适当才能预测依恋的安全性,如果这种指向仅仅纯粹是数量上多,那么也不能预测

 
那么,在对孩子“将心比心”的时候,除了上文提到的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什么?
1. 格外的注意“适当”
Meins 等人发现母亲对儿童心理过程的指向要“适当”才能预测依恋的安全性,如果这种指向仅仅纯粹是数量上多,那么也不能预测依恋的安全性。
2. 对心理活动的关注不要太早
Meins的研究发现,6个月大婴儿的母亲的“将心比心”的水平越高,到12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就更加有可能是安全型依恋。你也许会问,这么好的“将心比心”是不是越早开始越好?其实并非如此。
太早的关注心理活动可能反而会把婴儿的信号理解得过于复杂,从而不可能提供可以抚慰婴儿的恰当反应,反而导致非安全依恋的发展。因此,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还需参照婴幼儿发展量表,看量表你就比较能够了解,现阶段对自己孩子的心理活动解读到什么程度会比较合适。通常凭经验来说,至少出生后第一个月内是绝对不需要对孩子的心理活动进行复杂解读的。
当母亲奠定了孩子人际关系的基础后,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做什么?
尽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尽力和孩子维持一个良好的关系,但是父母还有很重的教养任务,得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当凭借良好的亲子关系不能达成这一目标的时候,父母便不再总是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甚至有可能实施肉体攻击和心理攻击,企图达到目标。
有时父母可以忍住不打孩子,但是却无法忍住不对孩子进行心理攻击。我国的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有84.24%的母亲和78.94%的夫妻在最近半年内曾对自己的孩子实施过心理攻击——这或许会使小时候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亲子关系毁于一旦?
虽然暂时还没有心理学家研究笔者怀疑的这个问题,但是可以确信的是,父母的心理攻击越多,孩子就会越焦虑。
这个时候,父亲的在家庭中作用就变得重要了——有研究发现这么一个现象,父亲在家中越是会说理,孩子就越不会因为父母更多的心理攻击,而产生更多的焦虑情绪。
之所以说理会减少焦虑,一方面是因为说理能力越高的父母,越有可能仅凭说理而让孩子听话,不必通过心理攻击甚至肉体惩罚来使孩子服从,减少攻击的本身就会减少焦虑情绪;另一方面,说理能力高的父母,通常来说还会采用鼓励教育,与孩子的关系更好,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本身就可以预防孩子的一部分行为问题,当孩子没有问题需要父母采用心理攻击时,没有攻击,焦虑自然变少了。
另外,是父亲说理更管用,而不是母亲,其原因研究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对女人有刻板印象,认为她们说的话一定缺乏理性,孩子们对母亲可能也有这样的想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要求不同,所以比起女性,男性会要求自己在情感上更克制,也会刻意要求自己保持更多的理性思维。
因此综合这两点可以认为,在当前的中国国情下,父亲说理比母亲更管用。
那么,说理应该怎么说?
说理不是说教,也不是碎碎念。说理想要说到孩子的心坎里,应该和孩子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利弊,然后通过你的引导,让孩子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孩子有时也会有逆反心理,但是,孩子对于自己得出的结论,却乐于接受,父亲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对孩子说理。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