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学这几年
时间:2011-09-23 21:02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五年了全家人一起走过,五年多前的一个晚上,孩子所在幼儿园举办了一场“幼小衔接讲座”,主讲的是我们附近一所较好小学的教导主任。当时,我和孩子他妈并肩坐在小凳上,聆听老师的教导。

五年了全家人一起走过,五年多前的一个晚上,孩子所在幼儿园举办了一场“幼小衔接讲座”,主讲的是我们附近一所较好小学的教导主任。当时,我和孩子他妈并肩坐在小凳上,聆听老师的教导。老师讲的内容,对我们来说都很新鲜:“请告诉孩子,上小学很有趣的!而不是说要去收骨头了。”“请试着蹲下身来,听孩子的心声,从中找出亮点,第一时间给予鼓励!”“请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要太看重孩子的分数,小学阶段,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兴趣远比分数要紧。”……走出幼儿园,我和他妈说:“不急,我们有五年时间,慢慢学习做小学生的爹妈。”

 

也算是几经努力,最后,孩子进了那所小学。幸运的是,给我们做讲座的教导主任就是孩子的语文老师,而且一教就是四年。刚刚荣升小学生爹妈的感觉,就如同当初第一次将小家伙抱在怀里一般手足无措,幸好,那次讲座成了我们难得的教科书。开学前,我们慢慢不再让孩子睡午觉,并且“有意无意”地暗示小家伙,“小学里老师和小朋友都很有趣的”,“每天我们回家后要先把作业做完”……

 

开学第一天,我们的紧张并不亚于身边的孩子,“在学校里,开心点!”这是我们将他送进校园前说的一句话,后来渐渐成为我们道别的习惯用语。“孩子刚念小学的一段时间,家长要辛苦一点,帮助他们养成回家先完成作业的习惯,一旦他们养成了这种习惯,后面几年就轻松了……”一年级上半学期,我合理安排了手头的工作,每天下午去接孩子下课,与其说是监督孩子“养成习惯”,不如说是给自己个理由充分享受和他在一起“父子情深”的时光。“今天在学校里有啥有趣的事情啊?”这话替代了那句“上课认真伐?作业做好了嘛?”成为我们放学时见面的问候语,一路上儿子会将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一股脑儿倒出来,尽管听起来都是些很平常的事情,但我还是由衷地说,“啊!这样的啊,太有趣了……”于是,儿子越说越起劲。回家,儿子洗完手,就去他的房间,一样一样做作业。“最好不要陪在孩子边上做作业,请给他充分的信任,让他独立完成,有困难再帮助他。”尽管这样,但我还是时不时在儿子房间门口张望一下,看看他是不是在作业。

 

这样一个月以后,儿子已经将回家先做作业,成为了他的习惯。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儿子好像有点不适应学校的群体生活,“他总是一个沉浸在他的世界里,不喜欢与人交流”这是从老师那儿传来的消息。怎么办?我们自己好像没有遇到过这种问题。“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成长中出现的正常情况,请不要过度关注。”这话,是一个方向,但好像不是解决方案。没办法,先这样吧。

 

儿子好静不好动,小脑瓜里有提不完的问题。“面对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能说烦死了,不知道。”要做到这点真不容易。于是,只能太极,“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好,可惜我现在不知道答案,要不这样,我去查一下资料,慢点告诉你。”我们成了孩子的资料室,上网去找他那些稀奇古怪问题的答案,然后整理、打印后给他。孩子似乎很接受这种方式。于是,更大胆地开了一个博客——和儿子聊天(每日一聊),将那些孩子的问题以及想和儿子说的话,想“教训”儿子的话,想“传授”给儿子的经验,写下来打印出来给儿子。开始的时候,真的是每天一个话题,每天一篇,儿子似乎也不反对这种方式。尽管努力想坚持,但半年后就成了每二三天一聊了,再后来是每周一聊……

 

一年级下学期,儿子每天开始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阅读,被他语文老师称为“20分钟阅读”的每日阅读。也不知道老师是怎么引导他们的,儿子很投入的乐在其中。在与儿子聊天中,小家伙无意间说了很多关于英国的知识以及吃西餐的常识,惊喜!问,“是从那里知道的。”“是老师在教English这个单词时告诉我们的!”我们一阵欣喜,我们当初选择这所学校的决策绝对是英明的:我们希望孩子卷面上有个好看的分数,但是,我们更希望孩子肚子里有货真价实的东西,而且后者是我们更看重的。

 

 

更多详情请查看原文(孩子念完小学的这几年)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