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前有这些信号,说明孩子正经历一个重要的敏感期!
时间:2019-10-25 16:12来源:互联网 作者:佩奇 点击:
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就会非常坚持自我,这表明他们的意志在形成,他在表示我和你是有差别的。孩子逐渐发现自己和世界是分离的,于是悄悄有了自我意识。相信很多父母都在这一时期都「脑壳疼」过吧!那让我们来看下一般会表现出哪些行为呢?
孩子年龄在1.6—3岁之间,处在一个似懂非懂的时期,经常会有抓、咬、打现象发生,孩子痛苦,家长心疼,老师也心疼。把自己的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对两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正因为如此,孩子没法和他人确立有效的沟通,于是他选择咬人或打人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当孩子出现爱咬人、爱打人这种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孩子为什么爱咬人,爱打人?
 
其实,孩子咬人、打人都是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家长要先了解清楚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知道怎么做。按照年龄来说,1.6-3岁的孩子正在经历自我意识敏感期,孩子想通过这种行为方式来表达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就会非常坚持自我,这表明他们的意志在形成,他在表示我和你是有差别的。孩子逐渐发现自己和世界是分离的,于是悄悄有了自我意识。相信很多父母都在这一时期都「脑壳疼」过吧!那让我们来看下一般会表现出哪些行为呢?
 
行为1:儿童的第一个自由宣言:「我的」
 
自我的觉醒是在一到两岁期间开始的,当自我觉醒的时候,儿童首先发现的是:这个东西是我的,那个东西是我的。区分我的和你的、我和你的界限。用「是我的」来区别我跟你是不同的,我是我,你是你,这两个人是不同的,那这个靠什么呢?就是靠拥有某种物质性的东西,是他对物品的所有权。
 
行为2:第二个自由宣言就是说「不」
 
孩子这时候喜欢通过说「不」来表明我和你是有差别的!当我们认为那个凡事都爱说「不」的孩子怎么这么爱「作对」的时候,其实,他是在通过语言来感受「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孩子说不,父母不必纠正过来,该做什么照做,不必和他商量分辨,这就不会影响他的敏感期,过了一段时间自然就过去了。让孩子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使用他的自我。家长要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满足孩子的需要,尽量让他快乐和顺从。 
 
行为3:孩子打人是在表达「不同意」的态度
 
伴随着说不的同时,还会出现的「打人」。当孩子开口说「打」甚至动起手来的时候,家长会认为这个是粗野的行为,实际上这个时候的「打」并不是真正的打人的意思,只是孩子表达不同意、不喜欢的一种最直接的态度,意思是在告诉你「我不同意」!
 
我们可以制止这种行为,但是不要说教谴责!因为那和粗野的行为是不同的。过了几个月之后,这个敏感期自然过去了,儿童就知道用别的形式来进行。 自我意识敏感期是培养孩子个性的关键期,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培养孩子顺从的个性,还是应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个性呢? 
 
1.孩子的「顺从心理」其实也很重要
 
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后,都会渐渐的想要融入群体,不希望被排斥,这是很正常的心态。而且主动去寻求融入的小孩一般都比较听话,因为他们懂得顺应大家的要求,不会标新立异。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适应团体的生活,但是又害怕他们很容易会受到同学压力的影响。(比如相互间的攀比和排斥),于是我们便和孩子说不要顺从!其实,顺从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是很重要的!
 
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教导了孩子社会的规则和传统的价值观,如尊师重道、孝顺父母等,而且可以帮助小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太过于顺从也会失去了自我的价值,而失去自我的小孩就会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作出错误的选择。
 
2.父母的责任在于平衡孩子的内心
 
正在发展「自我」的小孩,一方面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很想要展现自己;但是同时却为了迎合父母、朋友的期待,而不断的在内心拉扯。个性比较顺从的小孩,他们很容易因为受到别人的影响而放弃自己的想法;相反的,过于自我的小孩只会听到自己的声音而忽略了别人的善意提醒。父母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小孩平衡内心和外来的声音,教导他们要懂得分辨是非,不要盲目跟随。既然父母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孩子平衡内心和自我意识,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
 
01要有耐心,着重教育
 
孩子发生咬人事件后,也不要过于担忧而去责怪孩子,应该认识到孩子咬人大多是属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阶段性问题,还不属于攻击性行为。所以我们要耐心对待,帮助孩子分析原因,然后进行认真的教育,以免向不良的行为习惯转化。
 
02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当小孩拥有健康的自尊心时,他们的思想便不会那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我们应该多鼓励小孩,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孩子争着吵着跟妈妈说要买邻居家小朋友的同款名牌鞋,可是妈妈没有同意。后来妈妈给孩子解释到,跑得快与慢是在于个人本身的能力,而不是在于鞋子的牌子。当有需要时,如鞋子破掉了,或是不合穿了,我们便会去买新的鞋子,但是不会因为想要跟别人一样,而去买。
 
03让孩子学会使用语言
 
每当发现宝宝因为心理不满而咬人时,要让他明白,当他生气和不安时,有比咬人更好的表达方式。他可以说,“我不要。”如果,他不能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的话,可以向老师或爸爸妈妈求助,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学会恰当地表达情感,提出要求,尽可能减少身体冲突。
 
04注意缓解,多关心
 
其实宝宝们也很需要爸爸妈妈的爱,需要和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只是他的表达方式用错了。所以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经常带宝宝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学会与人交往,学习分享和互相游戏,团结协作。
 
05发展孩子的共情能力,培养孩子社会性情感
 
对于宝宝的“暴力”,父母要善加理解。宝宝之间常常因为争抢玩具或其他的物品打起来。当你听到宝宝委屈地说“妈妈,他打我”时,“受害者”的妈妈和“施暴者”的妈妈应该怎样做呢?父母希望自己的宝宝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因此他们常对自己的宝宝说:“如果有人打你,你就打他。”不幸的是,这种方法通常不起作用。
 
宝宝们的情感和行为变化是很大的。他们常会从友好变成攻击,从善良变成残酷。如果打别人是宝宝偶然发生的行为:那么父母就应当弄清事情的原委,并承认隐藏在宝宝攻击行为之后的情感(常常是因为气愤)。
 
如果宝宝的攻击行为是经常的:那么父母就应当反省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经常打宝宝,打宝宝实际上就是为宝宝演示攻击行为。另外,当宝宝偶然出现攻击行为时,自己是否及时阻止了,如果父母默许了,那么他就倾向于经常出现这种行为。
 
 
当得知宝宝打人时,家长当时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相当重要,这对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有着巨大的作用。家长应该以“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宝宝,既不要表示高兴,也不要严厉批评,更不要打孩子。
 
1、转移宝宝的注意力,等宝宝平静以后再跟宝宝讲道理。
 
2、问清楚孩子打人的缘由,和孩子一起分析打人的对错和需要负起的责任。
 
3、如果责任在自己的孩子,应主动让孩子向对方道歉。
 
4、如果责任在对方,应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一种错误行为。
 
5、如事情较严重,应与老师和对方家长共同商量解决。
 
6、如果是涉及孩子根本利益的原则性问题,则要教育孩子学会适当的方法争取自己的利益。
 
实际上,孩子出现咬人、打人的行为在孩子成长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对孩子健康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同时,也对家长的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需要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行,看自己有没有成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总之,宝宝爱咬人、打人,父母一定要及时纠正!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下一篇:没有了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