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记不要说教式育儿,一开口就输!
时间:2019-07-31 14:15来源:互联网 作者:Glorie 点击:
现在非常常见的是很多家长遇到孩子犯错,或者教育孩子都喜欢讲道理,其实说教式育儿往往一开口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天下父母可能在遇到孩子犯错的时候都习惯讲道理给孩子听,但往往适得其反。
 
前阵子热播的电视剧《少年派》中,里面的人物的设定都很有意思,特别是林妙妙的父母,大家都说仿佛看到了天底下所有孩子家长的缩影。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其中林妙妙的母亲王胜男(由闫妮饰演)的说教式育儿。
 
1《少年派》中暴露的真相
 
剧里面最吸引我的是母亲王胜男这个角色,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太喜欢给女儿林妙妙讲道理了。 
 
林妙妙放学刚上车,就忍不住让她规范起来:
 
- 小姑娘,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饭桌上本来大家都和颜悦色,突然王胜男开始说起女儿:
 
- 好菜好饭都堵不上她的嘴,在这饭桌上叭叭叭叭的。
 
- 你吃饭洗手了吗,要用流水洗,要擦肥皂。
 
- 打肥皂两次,搓手一分钟,冲洗一分钟。
 
- 你吃饱你刷牙了没有啊,一天刷三次呀。
 
甚至连上厕所的事情都不放过:
 
- 务必定时如厕,宿便有毒。
 
- 你这一天要拉几次屎呀,你准备在马桶上生根吗?
 
后来王胜男夫妇把林妙妙送进寄宿制学校读书,在离开家里的第一时间,妙妙瞬间放飞自我了。
 
王胜男不仅仅是在吃饭洗澡上厕所这种小事上喜欢对林妙妙说教,就连高中文理分科这等大事,都尝试着说服女儿听自己的。
 
- 你进了实验班就必须学理科,学理科将来好就业。
 
林妙妙在文科和画画上很有天赋,但理科的成绩却很差,几乎是垫底的。林妙妙说自己要是选理科,学不会的话她是要放弃的。王胜男急了,她不想让女儿学理科,自己当初费尽心思托关系让妙妙进实验班可不是让她选文科的。
 
王胜男把眼光放在了“有用”上,对着女儿进行了一通道理批评教育,但最终也没能说服女儿,好在如此之后妙妙在文科班有了不错的发挥。
 
有一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林妙妙问母亲:
 
- 妈,你就没有别的爱好吗?
 
- 妈的爱好就是你。
 
正如王胜男说的那样,总想把自己十几年来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给变成大力丸,嚼碎了再喂到孩子嘴里,不吃都不行。就怕孩子不领情,呸地一口给吐出来。
 
往往使用说教式育儿的家长,孩子根本就不理解他们的苦心。
 
 
2越跟孩子讲道理,TA越听不进去
 
很多父母都跟我讨论这些事:
 
- 天天回家不肯安静做作业的,好好跟他讲不听,凶他也不好使。
 
- 孩子不肯吃蔬菜,在旁边跟她说了一堆,挑食不好、营养要全面……好好说话都不听的,还是把蔬菜给扔到一边,每次都要大人大发雷霆才肯吃下去。
 
在我们试图去尊重孩子,不打不骂,好好地跟TA讲道理时,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世界上有三种最没用的教育方式是:讲道理、生气、刻意感动。对孩子来说,用最理性的方式去跟TA讲道理,是最无趣的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会把跟孩子“沟通”的事情,变成了“讲道理”。不发脾气却一顿质问加说教,背后透露给孩子的是:你要听我的,我说的都是有用的,我是权威不会有错……
 
好的沟通不是喋喋不休地“讲道理”,当我们大人以为自己的说教是非常有效的时候,孩子接收到的讯息会是:你真啰嗦,我要远离你。
 
3情商高的父母,很少跟孩子讲道理
 
教科书式的父母给孩子讲起道理来一套一套、滔滔不绝,但是不讲道理时,却发现自己和孩子无话可说。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孩子王,无论到哪里孩子们爱围着她转,身边总能聚集很多孩子,叽叽喳喳地跟她说个不停,孩子们都很乐意听她的话。
 
但其实朋友只是太爱“搭理”那些孩子了。比如有孩子想给她表演舞剑,她都会表现得十分感兴趣的样子,虽然心里会觉得孩子的这些很无聊,但还是把惊奇的模样给演好了。
 
孩子跟你说些什么,你专心看TA了,并附和几句话,孩子一定愿意继续跟你讲下去;要是再能表现得惊奇一点,下次TA一定还会继续来找你玩。
 
哪有什么特异功能,不过是懂得“共情”。
 
我们具体可以怎么做,才能不再一味地讲道理,做到和孩子的有效沟通呢?
 
① 不以自我为中心,投入孩子的情境中
 
当我们想去责怪孩子听不进道理时,其实是因为他们的视野还不够远,不能体会我们所说的道理。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同时发展心智,但我们更多关注了孩子的“智”,却在“心”的层面上有所缺失。在孩子不服管教的时候,原因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特别叛逆,或者不听大人的话,本质上很可能是因为孩子的真正需求没有被看见、被倾听,没有被理解。
 
这是一个关于父母学习共情的过程,只有当父母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和TA的沟通才能更加顺畅,孩子也会更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情感。
 
② 带着孩子去看到道理、体会道理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所以有些道理是跟孩子讲不通的,要让孩子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道理,才能形成他们的世界观。
 
记得去年有一位很火的泰国妈妈:
 
儿子不愿意上学,妈妈发现跟他讲道理没有用。于是她告诉儿子:可以不去上学,但是必须要去工作,赚钱来养活自己。妈妈带儿子去了街上,收集易拉罐和可回收垃圾,并按照市场价格和爸妈结算来换取生活费。
 
一开始男孩还挺兴奋,但很快就不乐意了。
 
- 妈妈我想吃冰激凌。
 
- 冰淇淋要5泰铢,我们的钱还不够。
 
- 妈妈,我想吃燕麦。
 
- 要15泰铢。
 
- 妈妈,我钱不够。我又累又饿,我要回家。
 
回家的时候,男孩请求妈妈坐车回家,但是妈妈告诉他挣的钱还不够,只能走回去。最后问男孩现在想上学还是工作,男孩打心底里明白了道理,说自己要上学。
 
看见了,体会了,就能变成孩子自己的道理了。
 
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也就越大。一味地给孩子灌输教科书式的道理,教育意图太强烈,孩子只能被动接受。而像看见孩子真正的需求、带孩子去看见道理这样的办法,力量远比讲道理大得多。
 
 
我们都希望孩子的人格可以独立健全,培养一个社会适应型的孩子才是我们的使命。别再让我们的说教,给孩子造成伤害。
 
相关文章推荐:看日本妈妈的育儿经
                         育儿36计 新手爸妈必备的育儿锦囊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