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小提示——小心娃身边的“隐形糖”!
时间:2021-01-20 17:30来源:互联网 作者:小怪兽 点击:
谈“糖”色变?它好处真不少!“糖”,长久以来被爸妈们纳入「宝宝食物黑名单」,坏处都能说出一箩筐,比如长蛀牙、长胖、养成重口味等。也有不少家长表示:自家娃也是饼干、果冻、甜品等,都不让碰!但真的有必要100%控糖吗?

 谈“糖”色变?它好处真不少!“糖”,长久以来被爸妈们纳入「宝宝食物黑名单」,坏处都能说出一箩筐,比如长蛀牙、长胖、养成重口味等。也有不少家长表示:自家娃也是饼干、果冻、甜品等,都不让碰!但真的有必要100%控糖吗?

 
专家建议:1岁以内,坚决不吃糖!3岁以内,不建议吃糖!
 
但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把“糖”打“死”,只要吃对了,它还不少好处!
 
儿童健康,控糖,隐形糖
 
1.人体必备营养物质
 
一说到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甜甜的味道,其实,糖的涵盖面可比这个大。
 
早在1927年,国际化学名词委员会就建议用“糖”这个词来代替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说,我们吃的主食、薯类等食物当中的碳水化合物,都属于糖类。它是人体三大产能营养素之一,主要功能就是提供热能。人体所需要的70%左右的能量都是由糖提供。同时,它还是构成组织和保护肝脏的重要物质。
 
2.分泌多巴胺,笑口常开
 
我们平时吃起来甜甜的,也不是一无是处,它的甜味会刺激大脑皮层,激活奖赏系统,分泌多巴胺,让人感觉到快乐。所以,当娃不开心,情绪低落,或者很紧张的时候,吃块糖简直不要太棒棒!
 
3.低血糖患者的救星
 
当发生低血糖时,需要迅速进食糖块、果汁、蜂蜜等食品,因为这类食物可以很快被肠道吸收入血,从而快速缓解低血糖症状。而且宝宝脏器发育尚不充分,所以维持血糖稳定的能力相比成年人要差得多。当娃消耗了大量体力时,吃糖更可防止虚脱!
 
看到了吧,小编不骗你:适度吃“糖”,对人体还是有益的,但吃完之后别忘了刷牙哦!NO!吃糖也有年龄和量的限制,过则为灾,尤其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糖”摄入超标!
 
 
比盐更难控,“隐形糖”害娃不浅!
 
糖,是宝宝们的快乐源泉。晨妈不反对宝宝们吃糖,但“游离糖”摄入过多可不是什么好事。
 
世卫组织在2019年表示含糖食品危害大,建议“三岁以下婴幼儿食品中禁加游离糖”。
 
 
那什么是游离糖呢?家长记住下面这两类:第一类:添加糖,包括所有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糖浆、蜂蜜等。第二类:果汁和浓缩果汁。你没有看错,哪怕是鲜榨果汁里的糖,也是游离糖。所以,家长们在给宝宝挑选零食要睁大眼睛,鲜榨果汁也要少给娃喝!
 
此外,2015年世卫就在《成人和儿童糖摄入指南》中,强烈建议人们限制游离糖的摄入。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连大人都难以抗拒的美食,他们的含糖量有多少👇
 
随便几块饼干,一盒乳酸菌,娃一天的摄糖量就超标了。并且,除了主食、牛奶等食物中天然含有的糖,孩子额外需要的糖量为0!这可愁坏了不少家长,孩子已经爱上了它甜蜜蜜感觉,再放弃,谈何容易?
 
糖"上瘾"危害大,无糖食品就健康?
 
糖,对大人和小孩来说,都算得上是甜蜜的困扰。一旦沉迷,将无法自拔。家长必须拿出十八般武艺来严防死守,不让糖冲破防线。但对于已经吃过糖的宝宝,要如何控制“糖”量呢?下面这些方法,不仅宝宝可用,家长也适用哦,快跟着科大大一起科学控糖吧!
 
1.采取渐进式做法,降低对糖的依赖!
 
对于非常喜欢吃糖的孩子,吃不到糖,就会开启哭闹模式,还会烦躁、昏沉。这就是糖上瘾了,我们得慢慢来降低对糖的依赖性。
 
家长根据宝宝现在的摄糖量,约定每天只能吃多少,告诉他如果用完了当天的限额,就只能等到第二天了。并不断根据宝宝的糖量不断调整限额,直至戒掉或达到正常值为止。一开始,可能孩子无法达到期望,但只要发现微小的进步,都要予以鼓励和奖励。家长也可在孩子想要吃糖的时候,给一些健康食品或者用游戏、绘本等转移他的注意力,从而降低对糖的依赖。在整个过程中,要不断夸奖孩子和给予奖励,让他们觉得“戒糖”是一件光荣和值得炫耀的事情。
 
2.减少“罪魁祸首”的出现!
 
像汽水、果汁、冰淇凌、甜点等含糖量高的食物,与其放在家中忍住不吃,还不如让它们不存在。周末的时候,和宝宝一起做低糖或无糖的薄饼或点心。既可减少摄糖量,也可以和宝宝一起玩耍,增加互动。
 
 
3.家长成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要“戒糖”,家长不能跑,要陪孩子一起把“戒糖”这件事情贯彻到底!只有家长做好了榜样,宝宝才能戒糖顺利。如果宝宝实在中“糖”太深,很难戒掉,家长应该如何做,来帮助宝宝减少糖带来的摄入呢?
 
它是一种甜味剂,用量很少就能提高食物的甜度。市面上常见的代糖有阿斯巴甜、糖精钠、三氯蔗糖等,由于添加的量极少,它们的热量可以忽略不计。只要是国家批准使用的甜味剂,按照标准合理使用就是安全的。相对而言,宝宝选择赤藓糖醇、木糖醇会更好。但小编想说,使用代糖的目的,还是“控糖”!所以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一定养成宝宝的清淡口味!
 
相关书籍推荐: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