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成年人会抑郁?儿童抑郁就在我们身边
时间:2019-10-16 13:07来源:互联网 作者:佩奇 点击:
我国目前约有20%的少年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儿童和青少年患抑郁症越来越常见,发病的年龄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我国学龄期儿童抑郁症往往是通过与其年龄有关的各种行为问题表现出来。

 最近因为雪莉抑郁症自杀事件让公众的视线开始关注抑郁症,大家普遍认为抑郁症,忧郁症都只存在于成年人之中,却很少有人知道儿童抑郁症的存在。

 
我国目前约有20%的少年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儿童和青少年患抑郁症越来越常见,发病的年龄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我国学龄期儿童抑郁症往往是通过与其年龄有关的各种行为问题表现出来,这使基本抑郁症状态更加复杂化,故在日常生活中,其父母、学校老师常忽视了孩子的抑郁表现,而延误了病情。
 
许多轻生的青少年其实都患了抑郁症,这一个事实常被忽略。最先被留意到的,可能是一些行为的转变,例如成绩明显退步,在课堂发白日梦和成为班里的笑柄等。此外,抑郁的情绪令他们变得非常沉默和远离他人,暴躁的情绪使他们有侵略性和好勇斗狠,甚至与老师和学校对着干,像是放弃了自己并不顾一切。还有,他们可能试图改变自己的情绪而尝试滥用药物。值得关注的是,严重抑郁症将导致自杀的发生,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发生自杀自伤现象日益增多。
 
儿童抑郁
 
2013年 福建《东南晚报》曾刊登一则新闻:泉州曾出现的年纪最小的抑郁症患者是3岁!经诊治,小患者抑郁原因为家庭环境影响。
 
2014年 《成都晚报》曾报道: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曾在成都市 中小学的调查发现, 2%学生有抑郁焦虑情绪,在另一项对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23%学生想到自杀,其中女生多于男生, 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严重时可能有自伤和自杀行为。
 
2016年 18岁天才少年林嘉文因抑郁症跳楼自杀。作为一个已经出了两本专著的西安中学高三学生,他患上抑郁症半年之久,却没有被及时发现。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每个家长都要提高警惕。
 
抑郁症(depression)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或情感性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
 
儿童抑郁症的表现
 
医学上界定的儿童抑郁症的表现有:
 
1、情绪上的改变:孩子突然变得情绪低落、沉默少语、有时无故哭泣、易忘事、喜独处、经常自责.对平常喜欢的活动也不再有兴趣。严重者可有自伤及自杀冲动。
 
2、行为上的改变:行为与过去判若两人.过去很听话的孩子忽然变得好顶嘴、不听话、表现易激愤和冲动.厌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与同学的关系逐渐疏远。
 
3、躯体上的改变:孩子在躯体方面可表现出食欲减退、睡眠障碍,体重下降,头痛,胸闷,腹痛,乏力
 
儿童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中心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患者的症状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表现:
 
第一,无由发愁。就是面对达到的目标、实现的理想、一帆风顺的坦途,患者并无喜悦之情,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学却愁眉苦脸、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学学习期间,经常无故往家跑,想休学退学。
 
第二,不病似病。患者一般年龄较小,不会表述情感问题,只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如有的孩子经常用手支着头,说头痛头昏;有的用手捂着胸,说呼吸困难;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影响吞咽。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又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迹象。
 
第三,不良暗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层的,会导致生理障碍。如患者一到学校门口、教室里或工作单位,就感觉头晕、恶心、腹痛、肢体无力等,当离开这个特定环境,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另一种是意识层的,专往负面去猜测。如患者自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自己不会与人交往;自认为某些做法是一种错误,甚至是罪过,给别人造成了麻烦;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真的是“精神病”怎么办等。
 
第四,不满环境。可能在学校或单位发生过一些矛盾,或者根本就没什么原因,患者便深感所处环境的重重压力,经常心烦意乱,郁郁寡欢,不能安心学习工作,迫切要求父母为其想办法,调换班级、学校或工作单位。当真的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患者的状态并没有随之好转,反而会另有理由和借口,还是认为环境不尽如人意,反复要求改变。
 
第五,反抗父母。患者在童年时对父母的管教言听计从,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会后,不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反而处处与父母闹对立。一般表现为不整理自己的房间,乱扔衣物,洗脸慢,梳头慢,吃饭慢,不完成作业等。较严重的表现为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跟父母翻过去的旧账(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离异再婚对自己的影响等),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
 
儿童抑郁
 
最后一种行为是该中心专家最为担心的,那就是自杀。重症患者利用各种方式自杀。对自杀未果者,如果只抢救了生命,未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患者仍会重复自杀。因为这类自杀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学因素的,患者并非甘心情愿地想去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儿童抑郁症的成因
 
在当前医学界,儿童抑郁症的诱因有以下几种认定:
 
1.失去父母的关爱。一些大的家庭动荡会给孩子纤弱的心灵蒙上阴影。
 
2.受蔑视和抛弃,心理长期自卑,抑郁成疾。
 
3.家族中有抑郁症病人,遗传因素导致发病。
 
 
家庭环境是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的重要因素。
 
专家对山东农村社区人群抑郁症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抑郁症状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徐氏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抑郁倾向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有关,其中儿童家庭矛盾性是影响儿童抑郁倾向发生的共同因素。对于男性儿童来说,只有家庭矛盾性与儿童抑郁倾向有关, 而对于女性儿童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和家庭矛盾性都与儿童抑郁倾向有关,这反映了男女儿童在性别上的差异。研究提示:提高家庭和亲密性、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及减少家庭的矛盾性可以降低男女性儿童抑郁倾向的发生。
 
我国一直以来对于教育认识上的误区也加重了儿童抑郁症的蔓延。
 
著名心理学家崔广柱分析说,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以为要成才,智力是最重要的。其实不然,孩子成才,除了躯体健康、智力开发以外,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要。 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曾经用40年的时间做过一个实验,发现一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应该是他的人格,这个观点提出后迅速得到全世界大部分心理学家的认可。所以国外权威机构对“天才儿童”的定义第一点是“智力正常”,而不是“智力超常”,因为真正成才是智力水平、创造性、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克服困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智力只是其中一部分。智商高,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很多大学生自杀案例也说明了这一点。
 
儿童抑郁
 
在中国长时间的教育理论中,“应试教育”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很多家长和学校错误用“题海战术”来训练儿童。虽然这使儿童的应试能力加强了,但其他能力却因此被大大削弱。 这些年来国家一再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存在的问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此还是缺乏关注,甚至还缺乏方法。在一些人眼里,心理健康教育还只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他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课本、讲概念、考条条,甚至企图通过一年教学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孩子应该如何预防抑郁症?
 
父母应及时疏导孩子不良情绪,并鼓励孩子独立自主,以便他们能摆脱对父母、家人的依赖,更好的适应社会。
 
1 耐心倾听孩子的烦恼,让他们有释放压力的渠道。
 
2 陪伴尽可能多一些,在共处中培养更多的爱好。
 
3 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些正面的激励。
 
4 减少家庭中的矛盾,让孩子在和谐氛围中长大。
 
5 孩子生病或伤心时,教育时应给予更多的关心。
 
6 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7 直面抑郁,千万不要引以为耻或“讳疾忌医”。
 
相关推荐: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