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即将来临,现在真是学生们期末复习的最后冲刺。语文科目是考试中最重要的一门,尤其是作文方面,写作如果编排的好更能才能提高成绩。下面是爱贝小编整理出来的最常见的6种修辞手法,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期末即将来临,现在真是学生们期末复习的最后冲刺。语文科目是考试中最重要的一门,尤其是作文方面,写作如果编排的好更能才能提高成绩。下面是爱贝小编整理出来的最常见的6种修辞手法,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六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利用两种根本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熟知的事物,去说抽象的、深奥的、人们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的恰当,可以把话说得通俗、具体、形象、生动。在比喻句中,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例如:
例1:太阳像个大火球。 例2: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本体)(喻体) (本体)(喻体)
在小学阶段,要求掌握的有明喻和暗喻两种。
①明喻。这种比喻句的特点是:句子中除出现本体和喻体外,还要用“像”、“好像”、“好比”、“如同”、“像……一样(似的)”、“仿佛……一般”等之类的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如例1。
②暗喻。这种比喻句的特点是:句子中除了本体和喻体外,要用“是”、“成了”、“构成”等这些词语,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但不用“像”、“仿佛”之类的比喻词,正因为它不用比喻词,显得比较“暗”些,所以称为“暗喻”,如例2。
认识比喻句要注意四点:
①不要以为句子中有出现“像”、“好像”之类的词语,就是比喻句。例如:“这地方我好像到过。”这句话中,虽然有“好像”一词,但它没有构成比喻的基本条件,没有本体和喻体,因此,不是比喻句。
②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事物,如“太阳”和“火球”就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可是有的句子“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因为“她”和“小妹妹”都是人(性质相同),不是“根本不同的事物”,不能作为本体和喻体,所以也不是比喻句。
③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是要找到句子中的本体和喻体,而不是根据有没有“像”、“好像”、“仿佛”之类的词来确定,有本体和喻体的才是,没有的就不是。
④要求指出比喻句中“把什么比做什么”或“用什么比喻什么”时,它们的写法是“把本体(太阳)比做喻体(大火球),“用喻体(大火球)比喻本体(太阳)”。千万不要把本体和喻体写颠倒了。
2、拟人
拟人是借助想像,把物当作人写,写成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思想、有感情(即“人格化”),或用写人的词语来描述。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生动、有趣,使人觉得亲切,有利于作者抒发感情。例如:“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如果不落在肥土里,落在瓦砾堆里,它决不悲观,决不叹气。它将有了阻力才有磨炼。只有这种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骄傲地嗤笑那些养育在花房里的盆花。”这段话就是用拟人的手法写的。作者用“悲观”、“叹气”、“相信”、“骄傲”、“嗤笑”等这些描写人的词语,来描述“种子”和“草”,把“种子”和“草”人格化了,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
3、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语气,充分抒情,集中说理,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请看例1:“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这个句子一连用四个“一会儿”构成排比,把火烧云变化多端的颜色细致地描绘了出来。
再看例2:“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个排比句是用三组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语句来描写漓江的水,既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又充分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再看例3:“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好作文。”这个排比句用了三个“才会……”,强调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4、夸张
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将它夸大或缩小,更突出、更鲜明地强调这一事物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桂树开花,十里飘香。”桂花虽香,但绝不可能远飘十里,这是有意地夸大、强调桂花的香。这种“言过其实”的说法,效果要比说“桂花好香”、“桂花香极了”强多了。再如“巴掌大的园子里居然种了十几种菜。”园子再小也不可能只有巴掌大,这是有意的夸小、强调园子的小,效果要比说“园子很小、太小”强多了。
5、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已经确定的意思。如《再见了,亲人》中“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这句话已经确定的意思是: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厚情谊,志愿军永远不会忘记。但为了强调这个意思,表达“永远不会忘记”的强烈感情,作者用反问这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的效果,使人读起来就会联想到课文的内容,感到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是
多么的深厚。这就是反问的作用。
6、设问
设问是说话或写文章时,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有意地先虚问一个问题,紧接着自己给人以解答。它的特点是不要别人的回答,而是自问自答。如:“谁是21世纪新生活的建设者?是我们,20世纪末的少年儿童。”起了强调、肯定的作用,是“我们”而不是其他的人。
认识几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常见到一个句子里有几种修辞手法同时出现。例如《小音乐家扬科》中“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这个句子连用三个“都在……”是排比;用“歌唱”、“演奏”把“柱子”人格化了,是拟人;用“颤动”来写“每一根柱子”,这是夸张。再如《林海》中“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这句话是比喻、拟人、反问三种修辞手法的融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林海的喜爱之情。
相关推荐: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