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上海 > 成长话题 > 亲子关系 >
经验分享:家长如何掌握沟通技巧
时间:2014-06-15 16:24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经验分享:家长如何掌握沟通技巧,孩子需要家长管教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可是,很多被严厉管教的孩子却没有长成家长眼里的好孩子,他们处处顶撞家长,从心里仇视家长,有的甚至离家出走。
对于家长来说,跟孩子沟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很多家长由于一些原因导致跟孩子出现关系紧张,其实大部分都是沟通出现问题才导致的。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去跟孩子沟通呢?在沟通的时候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呢?
 
【亲子故事】
 
孩子需要家长管教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可是,很多被严厉管教的孩子却没有长成家长眼里的好孩子,他们处处顶撞家长,从心里仇视家长,有的甚至离家出走,以此来反抗家长的管教。
 
暑假过后,秦冉变得不爱学习了。放学后不按时回家,在外面和同学玩耍;回来后,经常看电视、玩游戏、发信息。看到孩子变成这个样子,妈妈很着急,命令他一放学就回家,然后督促他写作业。可是,秦冉总是找各种借口,拖延时间。
 
经验分享:家长如何掌握沟通技巧
 
有一天,妈妈有事出去了一趟,回来的时候看到儿子在看电视。妈妈厉声教训了孩子:“你这孩子真是不懂事、不求上进呀!这个样子,还有什么前途?”妈妈越说越生气,一气之下把电视、电脑都拆掉了。妈妈本想着这样可以约束一下儿子,谁知儿子趁她不注意的时候,竟然离家出走了。
 
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管轻了,不起作用,管重了,被孩子仇视,甚至使得孩子的人格发生扭曲。为此,很多家长很矛盾,不知道怎么管教孩子才好。其实,在管教孩子上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握好“说”和“管”的尺度。
 
【沟通技巧】

1.少介入孩子与同伴的冲突
 
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吃亏,只要看到孩子与人发生争执或冲突,立马就出面干涉,甚至吓唬、殴打别的孩子。家长这么做,会影响孩子和伙伴的友谊,令孩子难以与人相处。
 
其实,孩子是通过与伙伴的接触、碰撞来了解他人,学会处理矛盾、学会与人相处。孩子与孩子吵架、动手,也是游戏的一部分,并没有上升到“仇人”或“敌人”的对立面,如果家长介入,很容易使得矛盾升级。所以只要不影响孩子的安全,孩子的事情最好让他自己处理。如果孩子真的“被欺负”或者“欺负人”,家长可以适当介入,但是要本着疏导、巩固其友谊的原则。
 
2.不要对孩子管得过细
 
很多家长爱子心切,对孩子关怀过了头,在这个问题上,最突出的就是吃饭和写作业。
 
吃饭的时候,家长怕孩子吃不饱,不断地给孩子夹菜,让孩子吃这吃那。在父母看来,这是对孩子的关心。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吃饭的兴致,为孩子偏食、厌食埋下了祸根。如果孩子发育正常,没有出现营养不良,家长就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因为吃还是不吃,的确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如果孩子正餐吃得不好,家长除了管住孩子在饭前不要吃零食,还要自己做到吃饭不挑挑拣拣。在饭菜制作上,尽可能做到合理搭配,然后再考虑味美可口,以便勾起孩子的食欲。
 
和吃饭一样,家长过度关心孩子写作业的事情,也会败坏孩子写作业的胃口,孩子会觉得写作业是家长的事情,从而失去自主性。所以在这些事情上,家长不要对孩子管得过细。
 
3.接纳孩子的做法
 
我们管孩子的前提是要了解孩子,而且要做到方法得当,不抹杀孩子个性,更不能伤害孩子。
 
孩子看过几部韩剧后,便喜欢上了韩版衣服。但是爸爸不喜欢,所以一见到女儿穿那种“宽宽大大”的衣服,爸爸就皱眉。有一次,出去访友,爸爸强令女儿不要穿那样的衣服,孩子很生气。结果好好的聚会因为穿什么衣服而泡汤了。
 
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心理基础或者习惯作用。家长只有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改变孩子的做法。如果强迫孩子改变,孩子就会产生不满情绪。这样的情绪积攒多了,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隔阂,甚至产生逆反情绪。到那时,孩子不但不听话,还会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所以当孩子的行为不影响人格发展,涉及不到道德问题的时候,家长即使看不惯,也不要事事干涉,更不要跟踪、监视孩子。因为孩子毕竟是不同于父辈的一代人,他们在不同与父母的社会环境中长大,所以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推荐阅读: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