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上海 > 成长话题 > 成长话题 >
家长课堂: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做神童
时间:2014-09-23 17:37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家长课堂: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做神童,现在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高人一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家长的焦虑心越强,期望值越高。周末假期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班”
相信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聪明,高智商的神童。但是神童这条道路不是适合每个人的,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天生智商就比较的高,因此在外界看来就是神童,但是神童的这条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走通的。
 
现在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高人一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家长的焦虑心越强,期望值越高。周末假期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班”,在孩子面前指斥其不如谁家谁家的孩子, 在同龄人家长面前夸耀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地“神”,已经成为现在大批家长的共同表现和追求。
 
家长课堂: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做神童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平凡的。尽管有差异,但是没有必要超越规律揠苗助长。其实我们不知道,早期的过度学习,成功率是极低的。英国莱德尔克斯大学曾在36年间持续跟踪调查210名“神童”,结果仅3%的人最终功成名就。
 
一个极端个案:
哈佛大学一名心理学教授,在自己的儿子塞达斯身上进行“培养试验”,孩子一出生就教他认识英文 字母,用各类教科书取代玩具。“早教”在塞达斯6个月的时候就见效,他能读出26个英文字母,此后2岁看懂中学课本,4岁发表4篇文章,6岁完成解剖学论 文,12岁被哈佛大学录取。正当人们对这孩子艳羡不已时,塞达斯却出现了一些反常的举动,比如,在不该笑的时候傻笑。最终,“早教”使他的神经系统失 常,14岁住进精神病院。
 
就是在这个极端案例之后,哈佛大学没有再招收过“低龄神通”。尽管按照规定,任何申请人都不会因年龄受到所申请学校的歧视,但世界名校无一不对“神童”的录取慎之又慎。
 
这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神童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可以培养申通的后果是凄凉的。我们国家的一些名 校在上个世纪也曾经招收过少年班,但是结果也证明其效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我毕业后从教的中学,曾经做过一轮“四四学制”试验,即小学读四年,初中读四 年。结果反映,这些孩子成绩的确比较优秀,特别是理科。但是,到了平常的初二初三阶段,这些孩子与同轨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到了高中以 后,也未见其过人之处。
 
这充分说明,孩子就是孩子,成长是有秩序的,不能刻意人为地把平凡孩子往神童方向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地强调单 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他的话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爱因斯坦说的伦理教育,是指培养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正常的情商、快乐的心性、齐备的生活技巧,做一个健康的人。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很率性:
 
现实社会环境的逼迫,望子成龙的虚荣心以及蕴藏在儿童教育背后的巨大利润,让各色人等为“神童教育”“超常教育”推波助澜。在老幼参与的这趟人生长跑中,成年人可以笑得最好,但孩子却未必笑到最后。
 
《内蒙古教育》2011年第5期曾经登载过一则案例:
印度有一个叫布提亚﹒辛格的小男孩,在4岁半时就完成了42.195公里的马拉松跑,此举震惊 了印度,人们称他为“马拉松神童”。2007年,5岁的辛格计划用10天时间跑完500公里行程。然而,就在他准备开始自己的漫漫征程时,意见意想不到的 事情出现了:大量警察封锁了辛格的长跑路线。原来,警方接到政府的指令,严禁辛格参加这项马拉松活动。
 
印度政府的理由是:辛格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行程,对他的体力、心理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让一个孩子去尝试不属于他年龄的事情是一种极大的残忍。国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责任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
 
"要孩子,不要神童。”这是对世人振聋发聩的呼唤。
我们太习惯于在平凡中去搜索孩子的天分。小学的奥数,琳琅满目、形形色色的培训班、考级训练等等,就是一种刻意的搜索,就是忘了把孩子当成孩子。
 
蔡元培先生在辞去北京大学校长时写下过一句话:“杀君马者道旁儿。”意思是说,杀你马的人,就是给你马鼓掌的人。正是旁人过分的期待与厚爱,才让骏马奔到超出极限而死亡。
 
推荐阅读: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