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上海 > 妈妈百事通 > 早教通 >
家长是否有必要把孩子送去早教班
时间:2014-02-21 11:30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早教”,被某些早教专家和教材供应商联手炮制的广告宣传绑架——把拔苗助长的“提早教”当成了早教,在这同时,家长又被不专业的小学校长及教师的不合理入学要求和教学进度逼上墙角,现实就是如此这般无奈。
对于家中独苗宠爱,甚至溺爱,都是人之常情,我们都能谅解;而现实中仍然许多家长以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设计未来,虽然是出于关心与爱护孩子,但可能令孩子将来无法在社会上立足,那么让孩子在疲劳和厌倦中不得不上这样那样的早教班,真的必要吗?
 
孩子上早教班,真的有必要吗?
其实家长们也在疑惑两个关于早教班的问题:一是,早教很重要吗?我要不要送孩子去上早教班?另一是,如果我不送孩子去上早教班,将来上小学时会不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
这两个问题概括了家长们现在的焦虑:随大流好呢?还是独行其是好?事实上这是对早教的误解造成的惶恐,完全没有必要。
“早教”,被某些早教专家和教材供应商联手炮制的广告宣传绑架——把拔苗助长的“提早教”当成了早教,在这同时,家长又被不专业的小学校长及教师的不合理入学要求和教学进度逼上墙角,现实就是如此这般无奈。
 
 
家长是否有必要把孩子送去早教班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弃置早教或忽视早教的作用。人的一生有5个发展阶段,孔老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以自己的体验作出总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超凡脱俗的境界,未必人人能够达到,所以只说5个阶段,就是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习、历练、再学习、改变、成熟。但在这5个阶段之前,有个启蒙阶段,这就是婴儿出生到入学这段成长岁月的教育,我们称为学前教育,也可称为早期教育。由于早期教育习惯上概括了小学教育,所以现代学制上把孩子15岁之前的教育分为3年的“学前教育”和9年的“基础教育”。于是,早期教育便专指0-6岁的启蒙教育,我们当然可以把它称为“早教”。
这样一说,家长们是否已经明白?作为启蒙教育的“早教”,岂能不重视?岂能容许对孩子负有栽培成才责任的父母无作为?让孩子一无所有的进入小学?
所以早教绝对不能不重视。但是,家长都必须对早教有正确的认识,知道什么是早教?谁来教?教些什么?以及要求达到什么效果。下面爱贝小编将会为家长们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一、谁来教?教些什么?要求达到什么效果?这三个问题都决定于家长对早教意义的理解。那么,早教的目的是什么?简单说有6点:
1、促进大脑发展和身体成长,让孩子越来越聪明,身体越来越灵活;
2、促进感觉统合,使孩子在入学后具有最佳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3、发展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专注力、思考力,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4、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具备入学接受正规教育的条件;
5、培养良好的习惯,能辨别是非,具备一定的生活管理能力,特别是时间管理能力;
6、懂得保护自己,能避开危险,抗拒诱惑,记住主要的电话和住家地址,知道危急时如何求助。
从这六点看,就知道“谁来教”——当然是家长了。除非是家长因某种原因无法负起教育孩子的任务,那么选择较好的托班或亲子园来代劳,这样的话,早教就变成了“找教”了。
 
二、教什么和怎么教,这可是好几本书才说得完的话题,这里,我只能提出几个要点作为讨论的依据:
1、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5感的有效刺激,促进大脑神经元的加速连接。
孩子是否聪明,决定在0-6岁期间的大脑发展。大脑皮层布满着无以计数的神经元,但只有在有效刺激下神经元才会通过突触相互连接,这个连接过程,0-3岁最为活跃,没连接的神经元就会很快报废,而在6岁以后,大脑的成长就逐渐平稳,上升的幅度越来越小。
至于具体到怎么教?拿什么教材来教?必须紧记:这绝不是老师教学生,一个说,一个听!其实,就是引导宝宝做一些活动或和宝宝做些游戏。例如:从宝宝出生后第二周开始就需要进行的视觉刺激,可采用黑白图案卡来引导宝宝注视,这样做才能加速宝宝的视觉聚焦和视觉追踪的功能发展;再如,通过皮肤的触摸或背部及四肢按摩,这是刺激末梢神经,有助于刺激身体的觉知;而拨弄铃铛发声、敲击器皿、念儿歌等听觉刺激,则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换句话说,不同的刺激作用,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材及教学法。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