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运动孩子才有出息 育儿三分教七分等
时间:2019-09-28 12:01来源:互联网 作者:佩奇 点击:
爱发脾气既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伤害别人、破坏人际关系。建议家长在教育方面应遵循“疏怨气、制怒气”的原则: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宣泄不良情绪,比如可以和父母、可信赖的朋友敞开心扉,或把不开心写下来。
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孩子的体质,更能在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力、生活能力上给他们带来贯穿一生的益处,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并努力培养孩子热爱运动。
 
第一,提升注意力和记忆力。对14岁以前的孩子,运动能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这两者非常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儿童注意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乒乓球和排球运动。
 
第二,提高执行力。参与40分钟体育运动对儿童执行功能改善效果最好。执行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易被父母忽视。执行力是一种高级认知功能,是大脑在完成复杂任务吋,控制和调节各类资源的过程。满1岁的孩子就有执行功能,12岁左右接近于成人。执行功能不仅对儿童大脑发育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对情绪也有重要影响。小学时期是儿童大脑发育的快速阶段,也是发展执行力的关键期。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能显著提高儿童执行力,原因是孩子在运动过程中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三,养成一生受益的运动习惯。运动不仅是活动身体,还能让孩子建立良性的身心联系。有着良好运动习惯和知识的孩子,在未来漫长的人生中更能照顾好自己,树立积极生活态度。
 
在锻炼方式上,建议低龄孩子选择对人体要求较为均衡的项目,如游泳、柔道等,打好全方位身体素质基础。到了青少年时期,可选择精细动作的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这些项目能增强少年的体质,让思维敏捷,锻炼耐力和爆发力,刺激骨骼,促进长高,预防近视。因此,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努力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不过,最好让孩子在专业教师陪同下锻炼,以免受伤。
 
育儿,三分教七分等
 
现代社会,想进好学校、好单位,高分数就好比一个门槛。接踵而来的,是家长们对孩子高分成绩的“膜拜”,甚至将其作为评价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看来,这种衡量方式对孩子身心成长来说,伤害很大。
 
美国哈佛大学曾提出过一个“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分为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运动、音乐、人际、自我认知、自然探索等多方面,且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各有所长。比如,孩子在小学的学习以逻辑思维为主,可能对数语外等纯知识内容并不擅长。著名作家郑渊洁在儿时写作能力并不突出,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日后成为一个优秀作家……家长如果只关注到孩子的成绩,并不重视他们其他方面的培养,结果只会让孩子变得没有自信。
 
从孩子个体发育来看,有些孩子暂时性的成绩差,可能与生理结构也有关。人类的大脑分为左脑(又称“学术脑”,处理逻辑、数字及分析等理性信息)和右脑(又称“艺术脑”,负责想象力、阅读和图像等感性信息),右脑一般在6岁前高度发育,15岁后基本定型;左脑6岁时初步发育,15岁逐步完善。而有些家长却不懂这个规律,在孩子右脑高度兴奋时,非要其补习奥数,“拔苗助长”式的刺激左脑发育,这不仅让孩子无法快乐学习,还浪费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天赋,最后什么都学不好。把成绩作为标准,忽略心理、情绪上的问题,还会让孩子在进入大学或踏入社会时逐渐暴露出心理问题。
 
 
 
“三分教,七分等”,孙宏艳表示,教导孩子要有等待意识。不要因为孩子没考好,马上就有情绪变化,这会让孩子没自信,以后遇到问题时就认为自己不行。事实上,寓教于乐并非难以做到,关键是家长要摆正观念。
 
1.找准孩子兴趣点,与学习做结合。兴趣是驱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孩子的兴趣在文学上,那就多培养阅读和写作,对自然科学着迷,那就多开发空间想象力。
 
2.学会等待。孩子成绩不好,要主动和他们一起发现学习上的漏洞,探讨薄弱环节;面对阶段性的成绩下滑,不要唠叨,试着给孩子留出追赶和进步的空间。或听听孩子的想法,与他们一起探讨解决方法,而不是唯成绩论乱贴标签。
 
别惯孩子“三气”
 
心理学认为,6岁前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期。现代社会,不少孩子身上都有娇气、脾气、小气等性格问题,这些一定程度上与家庭教养方式有关。因此,家长最好抓住黄金期,给孩子性格形成打下好基础。
 
娇气。孩子作为家中的“千金、小少爷”,从小娇生惯养,父母不愿意孩子吃苦、受委屈,保护过度,孩子很容易变得娇气。娇气的孩子往往缺乏基本生活技能,不能吃苦,不能被批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对于有“娇气病”的孩子,家长不妨从以下方面进行教育。1.引导孩子多干家务,教会孩子一些必要的劳动技能,鼓励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干一些累活脏活。2.多让孩子参加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比如长跑、爬山、攀岩,磨炼意志。3.当孩子表现出退缩、找借口等行为时,家长要不为所动,鼓励孩子。只有当他们勇敢尝试迈出第一步,才能享受战胜娇气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脾气。由于家庭溺爱,有些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不考虑别人感受,动不动就乱发脾气。爱发脾气既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伤害别人、破坏人际关系。建议家长在教育方面应遵循“疏怨气、制怒气”的原则: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宣泄不良情绪,比如可以和父母、可信赖的朋友敞开心扉,或把不开心写下来;用“代币法”增强孩子的自控力,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如果一天没乱发脾气就奖励10分,两周下来如果获得满分,就把分数兑换成孩子想要的物品作为奖励。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孩子发脾气,家长不要靠打骂解决,在没有安全问题的前提下,可隔岸观火,随他去闹,待孩子平静下来再与他说理。
 
小气。“什么都应该是我的”是不少独生子女的潜在意识,不懂得与人分享、斤斤计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在家里父母要营造主动分享、互敬互让的氛围,比如,有好吃的要分享给大家,别让孩子独食。同时,还要引导孩子与同伴分享玩具,体验快乐。多带孩子做慈善活动,可以把家中一些不用的东西主动捐赠出去,做好表率。还可通过讲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名人故事等鲜活事例,为孩子树立榜样。
 
阅读推荐: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