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欢刷牙5个方法教您让孩子爱上刷牙
时间:2019-09-27 15:26来源:互联网 作者:佩奇 点击:
自主感,就是孩子意识到有意义,认同自己需要采取行动的价值,具备主动性;归属感就是孩子的行为,能让孩子感觉自己没有被他人排斥在外,他们是归属于某个人际圈的;胜利感就是孩子采取的行为以及带来的结果,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能胜任,有成就感。
经常也有爸爸妈妈留言,说他们家的小朋友不爱刷牙,不是磨蹭就是各种借口,有时还要发脾气,让大人们头痛至极。想起了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的自我决定论,德西先生认为,利用孩子的自主感、归属感和胜任感,能帮助孩子的外部动力向内部动力转化。自主感,就是孩子意识到有意义,认同自己需要采取行动的价值,具备主动性;归属感就是孩子的行为,能让孩子感觉自己没有被他人排斥在外,他们是归属于某个人际圈的;胜利感就是孩子采取的行为以及带来的结果,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能胜任,有成就感。
 
基于这些角度,父母该如何鼓励孩子养成刷牙习惯呢?下面是一些过来人父母的成功方法,看下面哪个合适你家孩子?
 
1、利用“隔壁人家饭菜香”效应
 
A妈妈家,小女孩一开始很不喜欢刷牙。小女孩平时非常喜欢动画片汪汪队,据说有一集说的是一头大鲸鱼的牙齿被木头塞住了,很不舒服,狗狗们用大牙刷和绳子把木头清理掉了。看完后,小女孩若有所思,对妈妈说“我要刷牙”,然后就走进洗手间刷牙了。受孩子行为的启发,这位妈妈马上买了几本与刷牙有关的绘本回家,一段时间讲一本……就这样,孩子的刷牙习惯就慢慢养成了。有句俗语叫做“隔壁人家饭菜香”,无论爸爸妈妈平时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刷牙有多重要”,常常没用,有时孩子从其他途径获取的信息更有说服力。
 
2、充分利用“同伴效应”
 
B妈妈家,小男孩也是不喜欢刷牙。暑假时,妈妈带孩子到亲戚家玩半个月。亲戚家刚好有个差不多年龄的小姐姐,小女孩刷牙很认真,还收藏了好几根漂亮的新牙刷。第一次在别人家刷牙时,小男孩收到了小姐姐送的一根可爱的小牙刷,还被很热情地“邀请”一起刷。在小朋友的陪伴下,小男孩坚持刷了半个月,习惯就这样养成了。小男孩回到自己家后,刷牙的习惯也没落下,变得就像穿衣穿鞋般自然了。
 
刷牙
 
3、安排一个容易记住的“触发器”
 
C妈妈,“洗澡时刷牙”是她和女儿的一个小约定。放洗澡水时,妈妈会帮孩子准备牙刷杯子,挤牙膏,然后摆在一个红色箭头图案下方。这个红色箭头,是妈妈和孩子做亲子手工时一起做的,后来妈妈提议可以贴在厕所作自我提醒。所以,每次进洗手间洗澡,听到水龙头哗哗的流水声,孩子就开始拎起牙刷刷牙。这种“触发器”的做法,背后是巴甫洛夫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狗狗饥饿时,研究者端出食物,还晃动摇铃;养成习惯后,狗狗只是听到铃声就流口水。所以,在洗手间里,洗澡和水声,也可以成为触发孩子刷牙的环境条件。有些家庭固定在晚饭后鼓励孩子刷牙,这种做法也是可以的,晚饭结束成为孩子的刷牙“触发器”。所以,父母们可以多尝试,找到孩子容易接受的“触发器”。
 
4、给孩子适当的选择
 
D爸爸,他家的小男孩也不喜欢刷牙,但当他发现孩子凡是有决定权时,做事情特别积极。所以,这位爸爸灵光乍现,把孩子旧的牙刷杯子丢弃,鼓励孩子选择喜欢的刷牙工具。并且父子俩还约定,每三个月换一次。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孩子的积极性,慢慢地,孩子刷牙的习惯就这样养成了。这种做法是帮助孩子获得适当的“自主感”。例如父母可以让孩子选择使用什么图案的杯子刷牙,或使用什么颜色的牙刷……适当的自主选择,能帮助孩子提高动力。可是,为了避免“多则乱”或不必要的矛盾,建议爸妈们给孩子提供“二选一”的方案。
 
5、制造仪式感:记录孩子的进步
 
E妈妈,她家的小男孩虽然已经上小学,但也很抗拒刷牙。妈妈有一天发现,孩子很在意仪式:例如爸爸答应他买了什么玩具,孩子会用拼音记录在本子上;例如老师称赞他扫地干净,他也会记录在本子上,给自己画一朵小红花。鉴于此,妈妈在孩子的本子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小表格。每当孩子稍微认真地刷牙,妈妈就在表格打一个小红勾。当小红勾积累到10个时,孩子还得到奖励——印有孩子喜欢的某个动画片的卡通图案的牙刷或牙膏。受满满的成就感驱动,孩子刷牙的习惯就养成了。
 
孩子习惯的养成,父母需要足够的耐心。
 
阅读推荐: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