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小一新生随机调查 “非零起点”学生过半(2)
时间:2013-09-03 09:46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次
另外,学校试点一学期下来,卢雨校长认为,学校和骨干教师的引领很重要,试点一开始,可能有老师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校长就要想清楚,要和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一起亲自把关,引领其他教师做到零起点教学。 家长担
另外,学校试点一学期下来,卢雨校长认为,学校和骨干教师的引领很重要,“试点一开始,可能有老师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校长就要想清楚,要和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一起亲自把关,引领其他教师做到‘零起点’教学。”
家长担忧“听话”会吃亏
小二生妈妈诉委屈:孩子“零起点”成绩跟不上竟挨批
“如果你的孩子真是‘零起点’,那么你就惨了!”昨天,李妈妈把自家孩子小一“零起点”的信息发布到妈妈微信群,立即收到张妈妈这样的回复。
张妈妈的孩子今年开学上二年级。她回忆说,因为孩子从小放在苏州爷爷奶奶家,去年9月接回上海时,几乎完全是零起点,没想成为班级里的倒数第一名。开学一个月后,班主任就把张妈妈叫了出去,接着语数外老师轮流训话,彻底摧毁了张妈妈对孩子的信心,“人家小朋友开学的时候认识2000个字,英语可以跟老外交流。我们家孩子语文作业量比别人多一倍,因为默写全错,要订正,要重默。”
想了一个晚上的张妈妈,第二天一早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信,决定在家带孩子。老板了解情况后,为了留住张妈妈,特批她每天下午四点下班,给孩子教辅。“学前轻松,一年级就痛苦。”张妈妈感慨道。
对今年推行的“零起点”,张妈妈觉得是个好事情,但对是否能真正执行,心里打上了一个大问号。“你遵守规则,真正‘零起点’了,但是班级其他孩子并没有这样做,老师会不会变了教学标准?你的孩子会吃亏吗?”
[记者手记]
减负不是减量终点决定起点
网上曾经有这么一句话,评价中国的教育现状——幼儿园学小学知识,小学学中学知识,中学学大学知识,大学学幼儿园知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然而当上海市教委宣布新学期小学全面推行“零起点”教学时,立即引来家长的担忧,政策初衷是好的,但“我不敢”。
为何不敢?一位家长的话一语中的,“只要升学的压力还在,就会有家长要孩子‘抢跑’,只要有一个家庭‘抢跑’了,其他的家庭也会被‘传染’。”升学的压力,不仅压着学生和家长,同样也压着学校和老师。所以,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否切实地按照课程标准来教学,而不为了追求升学率而拔高标准、加快进度,同样令家长存疑。
尽管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但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笼罩着我们的基础教育,中考、高考两大指挥棒依然高悬。所以不难理解,当教育主管部门禁止幼儿园教授拼音、英语、算术等学科知识时,家长们并不“领情”。
“零起点”教学能否真正地起到引导作用,有赖于两点。从近处说,有赖于教学一线将其落到实处。从远处看,教育部门要继续迎难而上,推行中、高考制度的改革,改变“终点”才能影响“起点”。
昨天有关方面传出,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已被列为今年下半年本市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尽管没有明确的时间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则令人期待的好消息。
昨天,我的孩子第一天走进幼儿园,看着他幼小的背影,我在想,我该给他一个怎样的童年?是早早开始认字、算术、学拼音,还是让他远离培训班,快乐地成长?我希望,如我般纠结的家长们,能在不远的日子里,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
[专家观点]
“减”令已如山为何“担”仍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国内减负工作中多缺乏问责机制。对违背“减负令”的学校,政府并没有制定明确的问责规定;即使有规定,也只在执行之初象征性抓典型,随后就不了了之。如果没有严肃的问责机制,新规的执行前景将不乐观,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只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 历年来的“减负令”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偏方,教育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缺乏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等深层次问题难以触及,也就决定了“减负令”不可能得到有效落实。学校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后,也要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如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的选修课,成立相应的社团,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松林当前教育中,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题海战术,再找不到其他方法调动学生兴趣。一些学校在设计课外活动时只做加法,却不知什么活动对学生最有价值,都是导致减负难的原因。减负不只是减量,更要关注质。减负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课堂上究竟要把什么教给学生。二是课外活动的开设不能一味做加法,要关注什么样的活动对学生最有价值。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