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叶泡水  发表于 2020-9-5 13:12:15| 1472 次查看 | 2 条回复

一篇文章解决孩子幼小衔接问题


大家都在说幼小衔接,那幼小衔接到底衔接的是什么呢?

现在家长们通常的做法一是选择学前班代替幼儿园大班,二是在进入小学前上两个月的短期幼小衔接班。

就我所知,这两类幼小衔接班关注点多是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包括拼音,国学,识字,加减法,英文等。

文化课提前学习是否有必要先不论,除了文化课之外,幼小衔接的过程还需要准备什么呢?

如果要提前学习文化课,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让孩子先喜欢上新学校

比如,组织孩子们去参观小学,虽然可能不是全部孩子将要上的学校;


又比如:请一二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走进大班,跟孩子们讲述一年级的精彩生活,以及各种注意事项。

这些举措都是要让孩子喜欢上新学校,对新学校的生活有一种期盼和向往之情。


幼儿园既然这么给力,家长们就不能起反作用。

老师认为千万不能说:以后上学不好好上,让老师管你,上学以后要每天写各种作业,你就不能再这么每天贪完了。

我想类似的话,我们在平时都或多或少都跟孩子说过。

比如,孩子不好好认字的时候,我自己就说过,现在不好好认字,等你上学了别人都会就你不会,老师天天放学把你留下来。

其实,这些话,会让孩子对新的学习生活产生反感。

因此,正如老师强调的:家长从言语上一定不能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老师们推荐了三个让孩子喜欢上学校的方法:

>>>>>>第一,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提前去走一走上学的路

多走几次,消除孩子对学校的陌生感,同时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独立能力。

比如说,在路上指导孩子认识一下交通标识,掌握安全的要领,怎么过路口,记住家里的地址和家长的联系电话等等。

老师强调:一定要提前让孩子记住爸爸妈妈或者是家里的一个电话,有问题可以及时地沟通。

>>>>>>第二,参观校园,让孩子认识即将上学的校园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带孩子去参观一下即将要上的学校。

可以认一认楼层、楼道里的设施、班级的班牌,男女卫生间的位置,怎么去接水等等。

>>>>>>第三,家长要多用语言激励孩子

比如说:你长大了,就要上一年级了,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光荣的一年级小学生了,爸爸妈妈真为你高兴和自豪等等。

这些激励的话语在增强孩子自豪感的同时,能够给孩子一定的心理安全感。

上学以后也可以跟孩子说:你看上学了,你就可以认识好多新的小伙伴,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了等等。

老师强调:要给孩子一种期盼,而不是给孩子一种压力。

提前培养良好的习惯



大家都了解,公立幼儿园是采用从玩乐中学习的方式,孩子们都没有什么纪律性,也没有什么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

幼儿园的生活比较散漫自由,孩子们大多也是比较好动,没有什么时间观念,而且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

这就涉及到了幼小衔接最重要的部分:提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如果不提前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那孩子和家长在开学后可能都会面临很多问题。

比如说,不会整理书包,上课不会听讲,早上不起床,吃饭慢,迟到等等问题。

老师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很正常的。因为孩子还小,但是爸爸妈妈应当趁着入学前的时间,有计划地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老师在学习准备方面的方法推荐:

>>>>>>第一,一起玩游戏,延长孩子专注力的时间

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点一点地延长他的专注力的时长。

比如说,可以和孩子一起下棋、画画、讲故事等等。

>>>>>>第二,复述故事,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小学课堂上,孩子需要能够根据理解,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准确地表述出来,因此家长需要提前做一些针对性的训练。

老师提到:跟孩子交流的过程,要求孩子眼睛要看着对方,这个很重要。

与人沟通的时候要看着对方,这个也是提高孩子专注力的一种方法。

讲故事结束以后,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提一些问题,或者对某一个环节跟孩子一起进行讨论,提高孩子的表述能力和理解能力。

平时生活中多跟孩子交流。

多给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机会,久而久之理解力和表达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老师强调:特别是孩子要会转述别人的话语,遇到问题或困难能够主动地跟老师说,跟老师去表达,会解决问题,会想办法怎么去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因为小学跟幼儿园不一样,每个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度要小很多,如果孩子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地跟老师交流,就可能得不到解决。

所以需要尽量地去培养孩子,主动地去跟老师表达去沟通。

老师在生活准备方面的方法推荐:

>>>>>>第一,学会整理个人物品

教会孩子收拾自己的书包,自己的玩具,可以进行分类整理。

比如,每次画完画写完字都要把自己的物品收拾好,画笔纸张放回到原来的位置。

还可以根据老师发的课程表,教会孩子按照科目去分类整理。

比如,可以按照书、本来分类整理,还可以按照大、小来分类整理等等,教孩子一些可行的操作方法。

老师认为:收拾自己的物品看似是一件小事,其实对孩子一辈子影响非常大。

>>>>>>第二,养成独立吃饭的好习惯

上了小学以后,大部分孩子都是在学校独立地吃午餐。

如果孩子吃饭慢,可能会因为等他而影响集体的活动安排,从而导致孩子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都会受到影响。

老师强调:在家里要培养孩子独立吃饭的习惯,学会自己铺餐布,收拾餐具等等,更不能家长追着去喂饭。

其它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说系鞋带,自己去卫生间,自己接水等,也应该重视。

>>>>>>第三,调整作息时间,教会孩子认识钟表

上小学后,家长就需要根据孩子的上课时间来调整好他的作息,全家的作息时间尽可能跟孩子同步。

要建立明确的作息制度,即使孩子有偶尔晚睡的情况,也不要鼓励孩子晚起。

老师强调不能说:因为今天晚上可能有什么活动,我们睡的时间晚了一些,明天你就晚去一会,迟到一会也没有关系的。

另外,老师指出:教会孩子认识钟表,也有助于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养成,对于规范孩子学习生活作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要讲钟表的内容,包括整时和半时的认识。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老师指出:幼升小的初级阶段,孩子交往最大的问题存在于同学间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孩子有可能就错过了融入集体的最佳时机。

所以要鼓励孩子学习、结交新朋友,通过学习伙伴关系的建立,来消除孩子入学的陌生感。


事件一:

有一个小男孩,在班里跟同学之间交往不是很顺畅,遇到什么困难,遇到什么问题,都是爸爸出面解决。

爸爸出面的方式,就是直接找到另一个小孩的家里去,然后带着孩子去进行理论。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全班几乎没有小朋友和他玩,小朋友在班里基本被孤立了,爸爸在全班家长中也被孤立了,最后痛苦到希望转班转学了。

所以教孩子去融入集体很重要。

老师强调作为家长,要正确地引导孩子自己解决同学矛盾,不要过分地干预。出现矛盾时,家长要教育孩子从自身去找原因,这特别得重要。

先说我怎么了,我干什么了,不要总是把问题归结于对方,避而不谈自己的问题,要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想问题,能够理解别人。

另外老师还强调:发生同学矛盾的时候,家长最需要的是理智和理性。

事件二:

有一个小男孩早晨进班,看见另一个小男孩,毫无缘由地过去就给了他一拳。

被打的小孩等老师来了以后就告状了,老师就来问,说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打人?

他说对方先打他,被打的小孩说:我一进班他就打我,我都没有跟他说话,也没有做什么。

这个小孩坚持说对方打了他,他才打回去的。在家跟父母沟通的时候,还是这么说。

最后没办法,查了教室里的监控,挨打的小孩确实什么都没有做,也没有说。

后来老师再问他到底怎么回事,他承认:我昨天晚上做梦梦见他打我,早晨到教室里一看他我就想起这梦了,所以我上去就打了他一下。

事件三:
一年级一个小孩,回家跟家长说:爸爸,我们老师脚踩在我的脸上。

爸爸一听就急了,然后就打电话给班主任,班主任说:我没听说,孩子没跟我说这事,明天去了,我先了解情况。

结果这爸爸一晚上没睡着觉,心理影响非常大,这个可以理解。

第二天了解到,孩子在操场上玩摔倒了,操场上正好有老师看见了,就跑过来扶他,弯腰的时候,手机从兜里掉出来了,砸在他脸上了,他也没看清,回家就跟他爸说,老师拿脚踩我脸。

解释完了以后,家长也非常的尴尬,一个劲给老师道歉。

事件四:

有一天放学后,晚上一个家长在班级微信群里问另一个家长:你家小孩今天把我们家孩子葫芦丝给摔坏了,这家长说她还没下班,等她回家问问。

晚上回家问了这孩子,说没有,葫芦丝课上老师都没让下座位,怎么可能把她葫芦丝摔坏了呢?这是个小男孩儿。

小女孩呢,就跟妈妈说,就是他摔的,说他走到我座位上来摔的。

结果俩家长很不理智,两个妈妈就在家长群里骂起来了,说话很难听。

后来费了一番周折,终于调查清楚了。

小女孩自己把葫芦丝放在桌子上,不稳当掉地上了,回家没法跟妈妈交代,不敢说自己摔坏的,就编了个理由。

俩家长恍然大悟,赶紧又互相道歉。

以上几个例子,都提醒家长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不管是同学间也好,是孩子反映老师的问题也好,第一要做的一定是冷静。

另外,老师强调:尽量从正面去引导孩子,不要每天回家都是问孩子:今天谁欺负你了?老师又说你了?

如果在交往中孩子有好的表现,要多鼓励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也要及时地安慰,帮他一起去分析原因,一起渡过难关。

幼小衔接要谨防三组误区

老师指出,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长要谨防三组误区。

>>>>>>误区一:家长不够尽责

有的家长,特别是工作忙的家长,可能认为给孩子找一个好学校,好班级,好老师就万事大吉了。

平时也很少跟老师做沟通,一旦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就急了,不是打就是骂,这可能往往适得其反。

>>>>>>误区二:父母对学校的期望值过高

许多家长给孩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让孩子感到很大压力,学习起来反而有负担,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度。

事件一:

有一个小孩,一年级的时候,家长就已经把初中的数学全部教完了,函数、方程组这些都已经全部教完。

那么这个孩子在数学课上还能保持30分钟认真听讲吗?

孩子上学以后,表现出来的就是跟小朋友之间不能很好地沟通和交流,尤其是上课的时间,也不能够特别专注地去听讲。

>>>>>>误区三:忽视孩子习惯的养成

说到底,孩子的差异都是家长对于孩子习惯的培养造成的。

老师强调:家长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好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这些都是相辅相成,都是相通的。

前面的内容主要是涉及幼升小过程中各方面的准备,下面主要是涉及语文与数学的学习方面。

语文和数学的学习重点与误区

作为幼儿园家长,焦虑的心情多半是从各个妈妈群里产生的:

谁家孩子认识多少多少字了,谁家孩子会背多少首诗了,谁家孩子会100以内加减法了。

老师指出:把语文和数学学习固定在“多少”这个问题上,就太偏激了。语文学习的目的不是认字而是阅读,数学的计算只是基础,数学要培养的是数学思维!

现在高考一张卷子要达到9000字的阅读量,光题目有9000字,要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连题目都读不完。

老师认为:语文学习重在阅读理解,语文就是在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而不管是语文学习还是数学学习,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另外,老师也指出了语文学习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家长就认识字

现在的识字班,多是机械地让孩子认读,不断地读一个字,恨不得读10遍,读20遍,机械认读,机械认字。

这样特别容易消除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认为学习就这样,读读读认认认,很枯燥。

老师指出:低年级学习,包括到后面学习,学习兴趣都是最重要的。

>>>>>>误区二:过早地让孩子拿笔写字

要不要让孩子学前练习写字?这一点一直是困扰我的地方。

老师的观点:如果你想让孩子拿笔,那就一定先要把执笔姿势拿好。要不还不如不拿笔。因为错误的执笔姿势会给孩子骨骼造成伤害,而且以后再想写好字和写快字,就不容易了。

认字方式推荐

第一,生活中识字

比如,带孩子坐地铁,坐公交,可以指着站牌,告诉孩子家住在哪里,到哪里去。

比如,超市买东西,可以一起跟孩子看包装说明。

边说边交流的时候,第一训练孩子听的能力;第二,也是教给孩子认这个字。

这都是在平时培养孩子很多好的习惯品质,这就是在生活中识字。

这跟数学也有关系,比如我们从这站地要坐几站地到我们的目标,一共要坐几站?这可以建立数的概念。

第二,进行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相信大家都会做。

老师推荐了一种指读法,非常适合学前和一年级孩子使用。

指读法,就是父母读,小孩拿手指着字,跟父母一起默读或者是听,这样就建立了字音和字形的联系。

读一段时间以后,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认识这些字,还有很多孩子会复述读过的内容。

另外,认字要改变一个错误的观念,认字不是掰开了,揉碎了去讲第一笔是什么,第二笔是什么。那是后来老师在讲笔顺的时候会讲的。

老师强调:认字通过反复多见就可以,不用掰开了揉碎了,而且很多家长也不会笔顺,会给孩子建立一个错误的概念,以后再想改过来就不好改了。

所以认字一定是反复再现,不管是通过生活中,还是通过亲子阅读,都是跟这个字多见面。

以后上学,老师会每个字非常有方法地给他讲怎么占格,怎么样的笔顺。

Cora拥有多年启蒙经验的幼儿英语启蒙顾问,帮助各位家长解决孩子英文学习难题,欢迎各位家长来和我交流哦~这是我的个人联系方式,大家可以加我好友哦

1597820375.png


iwotk  评论于  2020-9-5 13:29:41
我来过我看过
jingxihaoren  评论于  2020-9-18 01:04:49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