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一定要上名校?《起跑线》这部印度高分教育喜剧拍出了中国教育的苦与累!


印度电影这几年在中国可谓是风生水起,从《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再到上半年在中国砍下12.9亿惊人票房的《摔跤吧!爸爸》,无一不在中国市场得到了热烈的反响,可谓是叫好又叫座。

QQ截图20180422144943.jpg

这些在中国大火的印度电影都有一个共通点:在娱乐中探讨社会问题。最近,又有一部具备这样特质的印度神作诞生了!片名叫做《Hindi Medium》,梵镜论坛将它译作了《起跑线》,这个译名可谓是相当传神。


QQ截图20180422145009.jpg

《起跑线》讲述了印度一对中产阶级夫妇拉吉和米图,为了使女儿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费尽心思让她进入名校的故事。

主人公拉吉和米图为了让孩子上名校,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买富人区的房子(也就是中国的学区房)。装穷人,分穷人的入学名额,还因此闹了笑话。他们参观了多所名校,而入学的条件,更是苛刻,不但要求学生住在价格高昂的学区房,学生的父母还需要接受诸如学历、职业、谈吐举止、价值理念等等各种硬性和隐性的考核。


QQ截图20180422145031.jpg

一番劳命伤财的折腾后,皮雅还是被学校拒绝了,理由是“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


影片的译名可以说是非常形象的概括了整个故事的精髓。

天下的父母都想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但是挤破脑袋进名校,本质上已经超越了仅仅为了受好教育的范畴,基本来说,是将孩子的成长过程看作为与同龄人的一场竞赛,而进名校意味着占据有利的起跑位置,也就是中国常说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条“起跑线”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中国人认为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才能具备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中获得先机与优势。

换言之,中国人认为,教育可以决定人的命运。

印度虽然与中国文化迥异的国家,但也认同这个观点。电影里的这一切对很多中国家长来说,是多么的熟悉!高价学区房、有限的名额、昂贵的学费、入校时对家长的百般挑剔......中国教育的苦与累尽在其中,真是令人焦虑的起跑线啊!

如今,在政府放开二胎的情况下,很多经济尚可的中产阶级都选择了放弃再生育,除了精力有限,大多都会说是养不起,而所谓的养不起,基本都是来自对争夺起跑线的却步,“与其让孩子一生下来就输在起跑线上,还不如从未来到这世上。”这可能是一部分家长的想法。

QQ截图20180422145110.jpg

扎心,真扎心,很多家长说看了这部印度电影,扎的是中国家长的心。电影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对现状不满却又无可奈何。明明生活已经很不容易,还要砸锅卖铁买学区房。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其实,这部电影讲的就是父母为孩子“择校”。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谁不是为了这两个字在奋斗!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选的不仅仅是学校,而是孩子的未来。学校看的不仅仅是孩子,还要看家长的层次水平。

有家长看完这部电影说自己浑身冒冷汗,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是折腾孩子,是在往死里折腾自己,因为孩子的起跑线就是家长自己。你的经济能力,学识修养,道德三观,眼界品味决定着你孩子从哪里开始跑,往哪跑,怎么跑。教育问题困扰着每个中国家庭,却被印度电影展现了出来。


一边骂一边又割舍不下,虽然择校对社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大众对“择校”深恶痛绝,到一项调查数据揭露了家长的真实想法。当问及对“择校”的看法时,有74.48%的家长对择校表示赞同或基本赞同,只有25.52%的家长反对择校。为什么会这样?

择校热持续升温,其客观原因主要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而家长自身的经历及各种心理因素是其主观原因。

1.家长普遍认为,好学校意味着高素质的教师和高的升学率

自古以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光宗耀祖是许多人尤其是贫寒子弟的梦想。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等等。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样有许多人期望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由于实现计划生育的政策,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也就愈加迫切。许多家长以为,当今时代生存竞争愈加激烈,如果不给孩子选择一个好学校就读,那么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第一步可能就输了。好的学校有良好的学风、优良的传统、高素质的教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等。上了好的小学,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上好的中学,然后上好的大学,而后有好的职业和前途,最终成为社会高收入人群;反之则相反。

这种观点的合理性我们并不否认,只是过于简单、不成熟。首先,任何一个好学校都有相对素质低的老师,而任何一个普通学校也有相对素质高的老师。

关于好学校或名校的升学率我一直不敢苟同。无论是好的初中还是好高中,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十里挑一”甚至“几十里挑一”招收的各地的尖子生。这样的生源和一般学校的生源有天壤之别,把它们两者放在一起比升学率,到底有多少可比性值得我们深思。

2.补偿心理

据荆楚网2006年9月19日报道:根据武汉市有关部门调查,在武汉市择校生中,近70%为一般工薪家庭。一位校长说:其实大多数择校的孩子,并不是有钱人家的孩子。

工薪家长为什么要省吃俭用、勒紧裤带为孩子择校呢?这与他们自身的经有关。一般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家长自身没有受到过好的教育,文化水平也不高。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辛辛苦苦地终日劳作,但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所得严重失衡。除去日常生活开销外,他们的闲钱较少,遇到一些家庭突发事件,如家人生病、买房等情形时往往囊中羞涩。就社会比较而言,他们发现,生活得体面又有尊严的一般是那些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相对高的人。这些人不仅工作环境好、工作相对轻松,而且收入往往比较稳定、丰厚。为了不让子女重蹈自己的覆辙,也为了补偿自己没有受到过好的教育的缺憾,他们不惜“捆紧裤腰带”、“砸锅卖铁”,也要让子女到好的小学、初中或高中接受教育。

学生进了好的学校,就一定能有好的学习成绩,继而一定能上好的中学、好的大学吗,是否每个孩子都适合上名校或好的学校?那不一定!

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强,比较自信;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弱,比较自卑。积极的学业自我概念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提高。消极的学业自我概念对学生的学习起阻碍作用,往往导致不良的学业成绩。所以,选择合适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汗水一直下,只为咱宝贝!
dycspuagmp  评论于  2018-4-22 15:19:55
看贴回帖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