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费,一个让人沉重而又无奈的字眼。眼下,又是小学、中学入学进入新一轮高峰,有人说,“幼升小”和“小升初”比高考还难,高考还有一条显得公平分数线,而小学、中学入学难就难在其不确定性,买个小菜还要挑几挑呢,何况是关乎人生一辈子的教育大计,谁不想送孩子进个好一点的学校,如果你的附近有名校、离家近、口碑不错、师资很强,那真是好事让你占全面了,可这样的好事毕竟只是一部分人,于是家长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择校费自然就出现了,而且“择校费又涨了”让家长最担心和无奈,有的城市从五六万元到25万元,难怪有人说想上好学校,得“三拼”:拼爹、拼钱、拼命。
今年1月,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制定《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禁止以捐资助学、办“占坑班”、招收特长生等任何名义收取择校费。4月,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关于2012年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地在此基础上纷纷出台落实举措。然而,重重禁令似乎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那么,如何取消“择校费”,如何推行“阳光招生”,如何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本期读者参议就此热议,敬请关注。
取消择校费配套政策很关键
林萧
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造成了名校名师集中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择校,实质上就是择师。教师作为教育领域的第一生产力,优秀教师自然备受欢迎。有择校现象的存在,自然会产生相应的择校费,择校费不仅加重了许多家庭经济的负担,还容易造成享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而要取消择校费,制定配套政策是关键所在。
早在几年前,教育部就曾经信誓旦旦地承诺,称将在全国范围内取消择校费,现在看来,不过是只打雷不下雨,取消择校费对于公众而言只是一个奢望。2010年1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收取择校费,并首次明确各地在3到5年内清理义务教育择校费。一边是教育部各种文件的“明令禁止”,一边是择校费价格的一路飙升。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教育部门只是着眼于表层,一味试图取消择校费却缺乏配套的政策,结果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择校费现象也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既然择校费源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就必须对症下药,想方设法消除不均衡现象。首先必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增加各种教学硬件设施,硬件跟上来了,才能为下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必须均衡分配优质教师资源,名师可谓是教育资源不可或缺的软件设施,只有让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也成为名师的课堂,让硬件与软件互相发挥作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才有望破解。
教育资源不均成推手
黄海舟
中小学“择校热”是“就近入学”政策的伴生品:如果你家就近的学校碰巧不怎么样,而你望子成龙心切,不得不舍近求远的话,那么,有关方面会给你一个选择的权利,让你的孩子到心仪的学校去就读,条件是你必须为你的选择付出一定的代价,即“自愿”向所在学校交一笔价格不菲的择校费。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幼儿园,只要有点小名气、条件相对好点,家长都趋之若鹜。于是,就出现了中国当前教育界一个怪现象:家长们一边对择校费大加讨伐,大骂不止,一边又到处找关系,赔笑脸,以便把自己的血汗钱自愿捐给所谓的名校名园。否则,即便你“不差钱”,人家也未必会给你面子,甚至还会以“这个真没有”来搪塞你。
择校费如此之热,如此大行其道,以至于人们忘记了它的前世今生,忽视了其本质上属于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取缔,而且很容易滋生腐败的教育乱收费的一种。
那么,既然是乱收费,为什么有关方面又允许其堂而皇之地存在呢?理由有二,第一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均衡,第二是为了教育资源均衡。总之,教育资源不均衡既是择校费的“因”,也是择校费的“果”,如同一对连体婴儿,用手术刀都难以将他们分开。
2010年底,教育部曾发布“禁令”,要求各地3到5年基本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也就是说,教育部并没有把择校费一棍子打死,而是给了它一定期限的喘息期。让其喘息的理由是,现阶段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择校现象既有其合理性,又无法完全铲除,不如让其有条件存在。而且择校费并不是名校名园独呑,而是要上交一部分给财政,用以扶持弱势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于是教育部给了择校费5年的准生证。
那么,择校生怎么招?择校费怎么交呢?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教委近日发文规定,学校招收择校生数最高不得超过本校当年正常招生计划的15%,择校生分数不低于学校正常录取分数线20分,择校费收取标准每生不超过3万元。但实际上,许多优质学校的择校费都远高于北京市教委规定的上限,有的高达二十多万元。那么,以捐资教育的名义收取的择校费又是如何分配的呢?在很多地方,学校拿其中的70%,30%由教育局统一调整,有些地方学校只能拿30%,70%由教育局统一配置。广州市则是教育局与财政局各拿百分之五十。不管三七开还是五五开,择校费中有一部分用于改善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性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以改善资源不公而征收的择校费又有多少真正用到薄弱学校建设上呢?又有哪些民办学校获得过这种赞助呢?这个数据从来没有公开过,我们也无从得知。我们只知道,令普通民众不堪重负、民怨颇深的天价择校费,已经成为学校和教育部门合谋分肥的利益自留地。在巨大的既得利益面前,所谓“均衡教育资源,取消择校收费”自然就被消解于无形了。在利益驱使下,“就近入学”成为一句空话,教育资源均衡化也成了一个美丽的谎言,堕落为择校费的遮羞布。所以,如果不愿打死择校费,那就把它端到台面上来,也许只有晒在阳光下,才能恢复她的美丽与可爱。
择校费成为学校敛财工具
王文武
这些年,初中生和小学生择校现象越来越普遍,择校费也是越收越高,且屡禁不止,引起公众不满。2010年11月,教育部曾表示,各地要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收取择校费。为何时至今日,“择校费”不仅活着而且活得很潇洒?
有人说,是因为教育不公平,教育资源没有均衡分配;有人说,择校生太多,实在挡不住择校大军,甚至抬高门槛,高收费、搞面试等;还有人说,存在考试计分、保送招生、特招政策不公等现象。在笔者看来,最主要的恐怕不是这些。
央视曾做过一个节目,受访对象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对捐资教育的费用进行“截留”:学校只能拿70%,30%拿来支持其他的学校,由教育局统一调整;有些地方学校只能拿30%,70%由教育局统一配置。择校的存在既缓解了地方财政的压力,又给掌握教育资源的部门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好处和权力。
地方政府本应该积极响应“均衡教育资源、取消择校收费”的号召,可为什么不但没有积极而为,反而成了“择校费”的推手?
2003年国家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的理念,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就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应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并禁止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但在利益驱使下,“就近入学”成为一句空话,教育资源均衡更谈不上了。
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义务教育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等教育资源均衡问题,政府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埋单。无非就是教师工资待遇等施行统筹;教学教育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等。政府应该把义务教育看成一件彻头彻尾的公益事业,不应掺杂丝毫的经济思维。在此语境下,放纵收取择校费实质上是在“贩卖权力”,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十分不公平。
义务教育具有压倒一切的公益性。因此,必须从制度上保障让所有的孩子享受到一样的教学资源环境,让“择校费”走向寿终正寝。
特定社会群体因此感到不公
涂启智
“择校费”问题剑指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与国民教育整体投入不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共同心态,受到优质良好的教育是子女成才重要途径。既然不同学校之间教育教学条件存在差异,让子女选取条件较好学校就读成为家长一致愿望这貌似为学校收取“择校费”提供了合情合理借口:假如不通过“择校费”设置准入门槛,大家都来挤优质学位,学校如何容纳得了?
在目前教育环境下,面对众多“幼升小”和“小升初”的学生娃,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以及优质学位资源总是短缺。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讲,“择校费”是让人欢喜让人忧,让有的家长“爱”,众多家长“恨”。有的家长“爱”,并非发自内心真正的“爱”,应是一种心灵扭曲,顶多是感到庆幸在还有众多家庭孩子因为交不起“择校费”,而不能进入条件较好学校就读情况下,自己孩子却可以顺利进入好学校念书,无形中心理上会产生一定优越感与骄傲感。
对于众多中低收入以及贫困家庭来说,“择校费”是家长不能承受之重。动辄五六万元、高达二十多万元的“择校费”无疑加重中低收入家庭负担试想,一个普通家庭需要多少年“从牙齿缝里扣钱”省吃俭用才能有五六万元积蓄啊!对于这些家庭来说,家长陷入无尽的纠结中:不考虑择校,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择校,家庭生活将长期陷入拮据尴尬状态。对于那些贫困家庭来说,贫困本身就是心头的隐痛,现在望“择校费”兴叹,只能委屈子女去条件较差学校就读,“择校费”就像是往贫困创口上撒的一把盐。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对于每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很多家长想方设法让自己孩子能够去条件较好学校就读。“择校费”令人望而却步,穷人娃从小无缘接受良好教育,势必影响到今后发展,严重的或可造成“穷二代”延续。这样的教育起点不公会成为拉大社会贫富差距的推手。不仅如此,这种教育不公对于当事者以及社会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特定社会群体因此感觉受到不公待遇,内心积压怨气,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也是社会矛盾激发潜在导火索。
本不该有的“择校费”,客观上就是将穷人的孩子挡在优质教育大门外,教育面对穷人表现出的这种“冷若冰霜”,无形中是对穷人的一种歧视,也遮蔽了教育面向全体人群应有的温情。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