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破解择校难题,2014年伊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相继出台。
2014年伊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相继出台。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破解择校难题,2014年伊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相继出台,这表明了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促进教育公平,破解择校难题的决心,也为各地即将出台的小升初细则提供了方向与准绳。
《意见》与《通知》出台后,公众对哪些具体的政策最为关注,一线校长和专家学者对此又有怎样的评价和看法,19个重点大城市对此有怎样的回应和打算,我们将连续关注。
聚焦小升初热词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相继出台后,公众普遍反映,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有利于制止当前愈演愈烈的择校风。同时,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可实现从源头上为学龄儿童减负,还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但是,公众对于如何具体划片、如何真正实现就近入学等问题还有着不少疑问。而从这些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中,我们能看到公众对于各地区小升初政策的出台怀有巨大的期许,有关公平与公正。
学区划片
“怎样确保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划片范围同样大?”“目前,各省的划片方法还没有公开,这该怎么办?”“划片能否确保公平?”
记者发现,学区划片是公众关注度最高、也是问题最为集中的话题。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专项工作处处长陈东升作出回应: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划片是实现就近入学的具体方式。划片要有科学依据,调整要审慎,并接受社会监督。这就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贯彻制度设计关于促进公平的初衷,充分考虑学生人数、学校分布、学校规模等因素,客观公正地划片,确保每个片区都有优质学校,每个片区总体办学水平大体相当。
陈东升同时强调,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整体工作设计,必须实行全方位信息公开,大力推进阳光招生,增强人民群众对招生入学工作的满意度。但各地工作现状、难度及压力都很不同,在整体制度框架下,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同时必须明确时间表,加大推进力度。
关于划片入学是否包括民办校,陈东升介绍,“划片入学指的是公办学校,根据民促法及其实施条例,民办学校可以根据办学特色自主设定招生范围,但必须在教育行政部门监管和指导下进行,不能影响教育生态。”
就近入学
“孩子和奶奶户口在一起,能不能在户口所在地入学?”“对就近的学校教育质量不满意,情愿去更远更好的学校,这样有什么规定和规范?”记者发现,有关就近入学,公众普遍存在以上两个问题。
“根据义务教育法的户籍地原则,是可以的。具体规定和操作流程还需咨询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针对第一个问题,陈东升介绍,“制度提供了选择,但不能一味为上好学校而利用制度,要考虑到孩子成长的需要,比如上学距离是否近,是不是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等等。”
针对第二个问题,陈东升介绍,义务教育法规定,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当地政府应该予以保证。如果不准备在户籍所在地入学,则应当向准备申请就学的学校所在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咨询具体政策。
特长生招收
“降低特长生比例是否意味着不鼓励孩子发展个性与特长?”面对公众的疑问,陈东升给出解释,“我们鼓励孩子拥有特长、培养特长,为全面发展和未来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但反对为了升学‘硬拔’特长,弄得孩子身心疲惫。所以,学校招收特长生的资格必须由省级审批。特长招生比率到2016年要限制在5%以内。要坚持‘阳光招生’,真正就特长招生。”同时,陈东升强调,“我们不反对科学施教、有助于学生兴趣培养的培训行为,反对的是为升学,一窝蜂参加校外培训。”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