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北京 > 成长话题 > 成长话题 >
小学生减负的几大误区
时间:2013-09-26 14:18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决定让孩子出国留学,为留学所做的准备也不断提前,一些家长开始选择在合适的时间把孩子从公办学校转入国际学校,以便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留学生活。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决定让孩子出国留学,为留学所做的准备也不断提前,一些家长开始选择在合适的时间把孩子从公办学校转入国际学校,以便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留学生活。但对家长和孩子而言,这个过程并不轻松,正如专家所说,“为了避免孩子掉入不同教育体系的缝隙中,学生和家长在决定转学前应该做好相应准备。”

家长
以为可以松口气,结果压力更大
“国际学校高端洋气,学业轻松,读这种学校家长也可以松口气了。”持这种观点的家长在孩子从公立学校转入国际学校时却发现,国际学校不但不会“减负”,反而需要家长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内心的压力和纠结一点也不亚于从前。
国际课程体系本来针对的都是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对于没有父母从小营造的英文学习环境、强化的课外辅导学习,对公立教育体系下又没有养成主动学习习惯的中国学生而言,要想跟上国际课程的节奏并不容易。
“常常有无能为力的感觉。”在采访中,不止一位家长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焦虑和苦闷。习惯了辅导、监督孩子的中国家长,在孩子进入国际学校后,面对完全陌生的国际课程,根本不知道该给孩子提供怎样的帮助;另一方面,在西方的教育思维下,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当家长试图从学校老师那里寻求指导时,外教老师常常无法理解中国家长的教育模式。
学生
解决问题是学习生活中的“必修课”
与家长的心理压力相比,学生的适应更多表现在语言、学习方法、为人处世等方面。北京世青国际学校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猛说,相对于那些长期就读英文课程或者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同龄人,从公办学校转来的插班生还是会感觉压力很大,全英文授课对多数同学来说都是个很大的考验。
学习方法的转变也是个不得不跨过去的坎儿,尤其是课堂辩论、学习小组方式。在国际学校,授课的模式和氛围与公办学校风格迥异,对写作、阅读能力的要求也很高,注重书籍的广泛阅读,老师会建议学生阅读各种书籍,积累知识。很多文科的家庭作业都是以论文的方式完成,英文写作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学会包容和理解,学会解决问题也是学习生活中的“必修课”。和公办学校不同,国际学校的学生尽管多数以亚裔同学为主,华人孩子比例很高,但也会由于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在同学间会有文化差异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要提前有个心理准备,遇到无法理解和不习惯的事情要学会包容和沟通。
家长经验
单纯的中式教育、西式教育都各有利弊。如果孩子在公立学校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会无法适应国际学校的学习,建议最好读完小学3年级后再转学。
在国际学校,孩子的思想、性格变得很单纯,我们人为地延长了他们的童年。但我们也担心,在这个有点偏理想化环境成长出来的孩子,留学以后回到中国是不是还能适应。
私立学校不是义务教育,不能按对待公立教育的思维来看待私立学校的规章制度,比如对校服的规定非常严格,要求孩子的鞋必须是统一的纯黑色、抄作业被直接退学、发生肢体冲突会有相应的惩罚措施等。
校方建议
提高英语水平,容忍孩子“发呆”
家长需要做思想上的转变。帮同学辅导作业的日子恐怕要结束了,哪怕英文很好的家长对很多IB课程的作业也束手无策。因为很多作业是要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的项目,例如做一个产品或者拍一个视频。在公办学校每天看孩子忙碌地做卷子会很欣慰,但是进了国际学校会经常见孩子对着电脑“发呆”。很多家长理解的学习就应该是低头做卷子,“发呆”是不能容忍的。然而这种“发呆”正是因为孩子在思考,国际教育给予孩子的礼物之一就是批评性的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提高英语水平。国际学校的管理团队都是西方人,班主任也都是老外,家长会和校园开放日的频率是超过公办学校的。希望从任课老师或班主任那里获得最直接的反馈,需要用英语进行沟通,英语不好的家长只能跟中方教师侧面了解孩子的情况。
对严格的校规校纪有准备。国际通行的学生行为规范被严格执行,一旦触碰红线被果断劝退的例子不胜枚举。
新生家长习惯在孩子身上拼命寻找上了国际学校之后的优秀特质。然而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考试制度,国际教育更侧重人格的塑造,教育成效不会在短期内就显露得那么清晰,只有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家长才能够看到和感觉到。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