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hu0922  发表于 2018-7-11 10:47:43| 2182 次查看 | 1 条回复

有多少家长为孩子的“拖延症”操碎了心!

封面-拖延症.jpg


先说做功课!很多孩子平时日生龙活虎的,可一到做功课,就像是浑身没力气,每天都能拖到晚上11点!一到这做功课时间,就像是一场拉锯战,任凭家长好说歹说,这孩子就是提不起劲儿!眼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好几次气得把孩子的书本都飞了,回头想想又后悔!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通常来讲,做功课拖拉逃不出这5个原因:


01 坐不住、坐不久

孩子坐不长与运动能力有关。运动能力管孩子的行为和配合,越小的孩子他的活动量越大且运动技巧越低。家长们去观察一下孩子的运动技巧和活动量,如果没有发展到同龄孩子的标准,还像个比自己年幼的孩子,那么他的活动量自然就多,导致好动坐不住,坐不久。


02 视觉书写能力不及龄

所有的作业都需要透过视觉来做文字的处理。视觉记忆能力不足的孩子,他对图形、文字的记忆就很弱,他没有办法把很多字长时间的记在脑子里,今天写过的字明天就忘了。

如果一个三年级孩子的视觉记忆能力和视觉分辨能力发展晚了两年时,写作业就会很吃力,像个一年级的孩子,而且会感到没有兴趣,思想容易开小差。


03 听语能力太强

听语能力高出视觉能力很多的孩子,他们的脑袋中装满了语言和声音,经常会喃喃自语说个不停,常常会边哼歌边写作业,干扰了写作业的持续性。

但凡旁边开着电视或有人说话,他的注意力会非常容易被打断。通常能说善道听语能力强的孩子,他的视觉和运动能力发展会相对落后,只要是需要用眼睛看、用手写的功课就表现不佳,手眼的协调能力较弱,比如无法把字写在田字格的当中,超出横线之外或是做数学题的时候,十位数和百位数常常会错位相加或相减而算错。


04 握笔、运笔不当

孩子握笔或运笔不良,会延误写作业的时间。原因归纳为:

1、力气不够。由于手部“肌力”尚未建立,即会出现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如同年幼的孩子无法握好筷子、汤勺一样)。

2、视觉、运动能力不足。运笔需要通过眼睛的辨别与手腕、手指小肌肉的运作协调才能完成。

我们可以从运动中去提升孩子对空间、距离、方向的体会,再来处理文字上的空间、距离和方向。唯有靠运动和视觉能力的不断训练,逐步处理小肌肉的运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会见效。


05 对作业不理解

孩子们做功课拖拉,很大部分是因为不太理解,做不下去而拖拉。父母在旁稍加解释,随即能写。此时,父母会认为孩子有依赖心,而忽略了其实是因为孩子的学习能力不足所致。所谓学习能力是指孩子能够完全依赖自己把作业完成。如果他的学习能力低于今天要做的课业难度,当他学不来做不来的时候,他做起功课来是一定会拖拖拉拉的。这种情况下,家长光靠盯是无济于事的。

另外有些家长反映说,孩子除了写功课,在其他事情上也有拖延、磨蹭的情况。就日常习惯上,有些孩子洗手洗半天,刷个牙整个就是慢动作,早上从起床到出门的时间太长。家长在旁边盯着恨不得自己帮他都做了!


这个问题我们要分几个方面来讲!

首先,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如果孩子要能够配合你或者是要依照你给他的要求行动,那么最基本的条件是,他的能力需要达到他这个年龄层应该有的水平,他才能够做得到。

听语能力:你想让孩子能够配合你的指令,你得先确认你说的话他是否听得懂。例如,你对一个3岁的孩子说:来,准备一下,我们5分钟后要出门!但显然他对于5分钟是没有概念的!同时,如果你的语速太快、句子又太长,他是听不完整的,听不完整也就谈不上理解你的意思再来配合你。因为要让孩子听话配合你,第一步就是他的听语能力要及龄。

视觉能力:有些孩子写字橡皮不离手,写了擦,擦了写,拖拖拉拉几行字可以写上半天时间。家长总是责怪孩子不认真不配合,还把字写得歪歪扭扭或是很潦草。事实上是因为孩子的视觉辨识能力不足,他对于一个字的左右边旁或上下结构根本无法辨识大小,他对整理文字的线条都有困难,根本就没有办法把一个字写在有限的格子里,而家长只是让孩子一味地去做描红练习,效果却是不理想的!

运动能力:运动能力越弱的孩子配合的时间越短,运动能力越强的孩子配合的时间越长。能力弱的孩子不是他不愿意配合,只是他能够配合的时间无法拉长。日常的行为规范也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如果家长不看孩子的运动能力强弱,而只用年龄大小去做规范的依据,显然孩子是无法配合的。

其次,激励孩子配合的方式很重要!很多家长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一直在承诺孩子提出的条件。也有些家长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一直在“威胁”孩子说,假如你办不到,我就会拿你怎么怎么样。其实只有奖励或者只有惩罚会导致孩子不知道对与错,是达不到目的的,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棒子”与“胡萝卜”,奖励与惩罚要并存。

棒子不是真的要打骂孩子,而是要让孩子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或让他有一点点不舒服。比如可以当下拿走他最想要的东西,要求他达成目标后再还给他。在这里家长就要很清楚的知道当下最吸引他的东西是什么?要找出来!胡萝卜永远要大于你的棒子!

教孩子,做错的时候要被要求重新做一次才能知道做对!棒子的目的是协助孩子得到胡萝卜的辅助。能力越低的孩子,奖励得越具体。而同一个奖励给的太多,孩子会麻木掉!如果奖励给的太少或太远,其价值也会降低,这点需要家长能够把握好。比如你想要孩子配合你迅速地洗漱出门,你对他说下个月会带他去动物园,这个奖励对他来说太过遥远,当下他不会产生想要配合你的紧迫感!

最后,有原则有规范的管教孩子,改变习惯需要时间。通常家长很难执行原则的原因有二:一是不够时间。二是在执行时,当下没有立即看到孩子的改变就放弃了。

家长没有足够的耐心,一味的唠叨或者把主导权放在孩子身上,这即是没有原则的管教,那么也就看不到效果。所谓有原则,首先孩子是可以做决定的,但是在大人给的范围内做决定:给予孩子选择,而不是让孩子开放式的做决定。同时大人给孩子的标准和规则必须在事前讲清楚讲完整。

其次,孩子的能力提升,行为规范需要同时调整:一是根据他的能力提升而提升。二是要及时关注及纠正。很多时候家长觉得没有效果就不去做,但是很多时候不是一次两次,是要把不好的行为规范变成好的行为,就是要时时关注不断纠正,直到成为习惯。三是习惯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累积的。行为规范是个过程,我们在教孩子行为规范的时候,要把规则变简单,做到后就立即要有奖励,孩子就会愿意配合。总之,行为规范是一个过程,经过这个过程才能养成好的“习惯”!

因此从今天开始,不要再试图用盯的方式去改变孩子做事拖拉动作慢的问题,好的习惯养成,从孩子自身的能力开始,辅以家长有原则的规矩规范,孩子的配合程度一定会大大提高!

事实上,随着学业生活节奏的加快、课业繁重、各种课外辅导班的压力影响孩子情绪,让孩子选择用拖延的方式来逃避;家长无限宠溺或者急躁的处理方式促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逐渐丧失时间观念;做事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种动漫网络游戏的诱惑,导致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

越来越多的家长受到孩子“拖延症”的支配,苦不堪言,口头教育方式效果“不佳”,还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需要鼓励


家长们心里着急,却又不知道如何纠正孩子。


我们还是要从孩子的角度来处理问题!



qpgiacgo  评论于  2018-7-11 10:47:44
我是路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