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有《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和《陪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年:揭开0-12岁孩子成长的秘密》这两本电子书?
绿巨人  评论于  2013-3-27 10:26:08
我来看看呢!!!!
niko  评论于  2013-3-27 10:26:49
zhangjun  评论于  2013-3-27 13:52:42
我有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请读一读这本书。不要认为自己已为人师就是一名无所不知的教育专家了,其实每一位家长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源。赏识每一个学生,用教师公正的爱关心他们,用伟大的人格影响他们,用广博的学识引领他们,让教育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如果你是一名家长,更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都只能在某个阶段成为孩子的重要影响者,而血缘关系注定了父母一生都要对孩子负责。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最能提供个性化教育的是家庭。教育无小事,做一个有心、用心的家长,让事事、时时、处处都成为您和孩子沟通,引领孩子成长的契机。在教育孩子上,不要让“工作忙,压力大,没时间”成为自己偷懒的理由,教育孩子的责任,学校和家庭永远都无法相互取代。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rar (3.77 MB, 下载次数: 286)



求《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求《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求《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求《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求《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zhangjun  评论于  2013-3-27 14:10:14
本帖最后由 zhangjun 于 2013-3-27 14:14 编辑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内容简介:

小学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起点,这六年决定和影响了人生后面的六十年。

这是一位平凡而优秀的妈妈所做的真诚分享。她用质朴而细腻的笔触,重温了女儿小学成长的点点足迹,以及这些足迹如何为女儿铺就了通往北京大学的坚实台阶。

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吸铁石”,增进沟通的“家庭邮筒”,培养契约意识的“家庭守则”;妈妈“随意”散放的书刊,爸爸“刻意”设计的欢迎回家仪式……书中处处绽放着独特而有效、用心而无痕的教育智慧。

孩子的成长是自然且独特的,父母要学会将深沉的爱化为耐心而温暖的守候,放低期许,放慢脚步,陪孩子度过无悔的小学六年。


  推荐序一:

陪伴也是一种爱

      非常幸运地读到《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我一直认为,每个孩子来到我们身边,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好礼物。但为人父母本能的爱很难有统一标准。我早已发现,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将他们养育成人,是一个极富挑战性、极易让人筋疲力尽的过程,仅仅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单就爱孩子的一颗心来说,所有母亲都是好母亲。与孩子共成长,则更需要智慧和耐力,并且需要具有阳光、开放的心态。

     什么才是跨越代沟、进入孩子心灵世界的钥匙?怎样才能与孩子亲密无间地沟通与交流?书中的这位母亲,以她的亲身经历详细列举诸多真实事例,描绘朴实自然的生活原景,留给人们启迪和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从经历了普通幼儿园的失败、选择北大幼儿园,到孩子上小学时权衡利弊,选择了优秀的清华附小,她认为宽松而高素质的学校,不仅能传播知识,还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作为母亲,她深知孩子生活圈的重要,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不辞辛苦地“孟母三迁”,租房也要把家安在清华大学,让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为了让孩子终身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家人常常把书店作为休闲交流的地方,有意选择视角不同的书籍共同探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再辅以家长的见解,寓教于乐;在写作培养上,妈妈甚至写“下水”作文;在培养孩子的耐心时,他们身体力行,陪孩子一起玩拼图,让孩子从中体会“输得起”的人生态度……这一桩桩事例,无不体现为人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有利孩子成长来考量的。  

     作者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优秀的孩子之所以让老师省心,是因为父母在细节上注重孩子优良品格的培养。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非常注重孩子的情商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他们依然能一直心无旁骛地坚持素质教育,最终使女儿顺利考取了北大。这一案例印证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必然对立与矛盾。这一点,很值得广大教师与家长认真研读与思索。不仅如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很多家庭不同,作者的家庭意识到孩子的成长需要全部家庭成员参与,默契合作。其中,爸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的实践让我们看到,在父母言传身教和默默的陪伴下,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会延续,会拓展,会伴随孩子从初中、高中到大学,最终走向社会,终身受益。从孩子无意识地去学、去做,到孩子有意识地去学、去做,这就是孩子自我成长的标志。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不仅仅是大道理,而是把父母的爱化为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

     作者的实践,最终启迪我们和广大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他不属于你,不属于我,他终究属于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不要因为虚荣心而一味地在孩子成绩方面与别人攀比,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全面成长。由此可见,在孩子六年的小学生涯中,家长不能急功近利,要用教育学的眼光与心理看待学校与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成长,多一点耐心与爱心,让他把各个方面的基础都打扎实了,让他把阅读、乐学、热爱集体、与人为善等好的习惯养成了。

     过程正确,结果就不会错。我经常提三个超越: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今天我还想增加一个超越,那就是学习父母,超越父母!在功利社会、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我们不要联手“折磨”我们的孩子,而应该积极和老师们一起,用心陪伴孩子,启迪孩子低头奋斗的智慧,培养孩子抬头看天的情怀,塑造孩子阳光开放的心态。      

     推荐序二:

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

     在李若辰从幼儿园毕业的这些年里,我和辰辰的爸爸妈妈也从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变成了朋友关系。他们对辰辰的付出令我敬佩,他们在教育孩子上的用心也鞭策着我。他们将培育孩子当做一个系统工程,不断地在父母、老师、玩伴和朋友之间转换着自己的角色。从他们的身上,我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亲子关系、家庭氛围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辰辰的开朗、乐观、宽容、好学、坚强、富有同理心等良好个性和优秀品质,无不和她父母所坚持的“快乐教育,幸福成长”的教育理念相吻合。

    辰辰是幸福和幸运的,因为父母对她的爱是理智的,因为爱,他们要让辰辰拥有真正的快乐。为此,他们精心设计“家庭日”、“游戏时间”、营造家庭阅读氛围;为此,他们努力经营家校关系,让辰辰喜欢她的每一位老师;为此,他们在多数孩子上各种兴趣班的时候,带辰辰去博物馆、看流星雨、滑旱冰;为此,他们帮着辰辰照顾各种她照顾不过来的动植物;为此,他们持之以恒地关注辰辰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不断地观察着、记录着、引导着、支持着、欣赏着、享受着辰辰的成长。

     当社会上很多人在责怪着“80后”、“90后”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时,一方面大多归因于他们是独生子女,似乎每个人都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另一方面,大家又在有过之而无不及地重复着那些大家认为不好的做法。似乎自己的孩子和同伴发生矛盾时,家长不替孩子出气就是不爱孩子;似乎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家长不找老师理论就对不起孩子;似乎不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就耽误了孩子……很多家长,甚至学校和老师,正在“身不由己”地陷入一个教育的怪圈。

     如果你希望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建议大家读读辰辰妈妈写的书。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请读一读这本书。不要认为自己已为人师就是一名无所不知的教育专家了,其实每一位家长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源。赏识每一个学生,用教师公正的爱关心他们,用伟大的人格影响他们,用广博的学识引领他们,让教育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如果你是一名家长,更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都只能在某个阶段成为孩子的重要影响者,而血缘关系注定了父母一生都要对孩子负责。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最能提供个性化教育的是家庭。教育无小事,做一个有心、用心的家长,让事事、时时、处处都成为您和孩子沟通,引领孩子成长的契机。在教育孩子上,不要让“工作忙,压力大,没时间”成为自己偷懒的理由,教育孩子的责任,学校和家庭永远都无法相互取代。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分享版01.doc (274.5 KB, 下载次数: 280)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zhangjun  评论于  2013-3-27 14:16:07

陪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年:揭开0-12岁孩子成长的秘密




该“吃手”时就“吃手”
每个孩子,从他们刚一出生的那刻起,就能熟练地使用口。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口就是连接孩子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一个最自然的通道。
拿什么都往嘴里塞
豆豆6个月左右的时候,看到什么都喜欢拿起来往嘴里塞。吃饭时,豆豆喜欢用嘴玩勺子,先是把勺子放在嘴里咬来咬去,然后不停地从嘴里伸进拿出,拿出伸进。他也喜欢咬勺子把儿的前端,不停地伸进拿出,拿出伸进。做完这些“功课”,豆豆还会专注地把整个勺把儿塞进嘴里,我猜想他可能是想感知一下勺把儿的长度。有几次,我不在身边,这个专注的“小家伙”竟然把刚吃下的饭菜都给吐了出来。
这个喜欢拿什么都往嘴里塞的“小家伙”,还有一个特殊的“喜好”。也许,说出来很多人都不会相信,但是这件事情千真万确,是豆豆奶奶告诉我的,那就是这个“小家伙”竟然喜欢在大人不注意的时候,“专心致志”地咬袜子的后跟。“天知道,他是怎么把这只袜子搞到手的。”奶奶不可思议地对我说。尽管奶奶看到后当即制止,但是拿走袜子后,豆豆又马上拿起另一只接着咬。最后,奶奶只好把豆豆抱离卧室,即便这样,他还是恋恋不舍地回头望着那只袜子。事情进展到这一步,奶奶更是觉得不可思议:“难道我的孙子有什么问题吗?”
看到这里,也许,很多人会想小豆豆究竟用嘴干什么?手究竟能让他感觉到什么?对于成人,我们无非会想:无味的和有味的,硬的和软的,不能吃的和能吃的,还能有什么呢?但是,对于低幼的孩子来说,吃手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在生命的初始,我们发现孩子仅仅是用口来认识手,但是,随着这个小生命的生长发育,我们渐渐地发现并深深地被这样一种神奇的现象所折服:孩子会用口认识周围所有的一切,而他们认识的过程,也是那么的简单而单纯——拿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知道这些举动究竟给孩子带来怎样的感觉和认知,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并不是因为孩子不知饥饿,仅仅是因为他们是用口来认识世界的。事实上,任何一个孩子都是通过这个过程,一步步地走向我们这个可触摸的五彩斑斓的世界。毫不夸张地说,孩子是用嘴来打开世界这扇大门的,也是用嘴来和这个世界建立密切联系的,这是一个幼儿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而这更是生命初始的“神奇力量”。研究表明,不满1岁的宝宝中,绝大多数有吃手的习惯;1岁6个月的宝宝中,有19.2%的有吃手的习惯;3岁宝宝中,有10%的仍然爱吃手;而3岁6个月的宝宝中,有吃手习惯的比例已下降至7.8%。
对于像豆豆这种5~6个月的宝宝来说,他们已经能够主动伸手抓住眼前的东西,这是孩子身心发育的一大进步。但是,光靠抓和看,他们还不能确定物体的种类与性质,在他们的小脑袋瓜里,总是会琢磨:“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这时,孩子与生俱来的“神奇力量”就会激发他们用“嘴”来帮忙。于是,在接下来反反复复的尝试中,他们渐渐学会用舌头、用嘴唇来帮助自己确认各种物体。可以说,这是孩子天生就有的一种本能,而且这种活动也能促进孩子口部感觉的发达。
“吃手就是他的工作”
其实,早在豆豆3个月大时,这个“小小人”就有了自己的“工作”——吃手。可不要小瞧我的豆豆,做起事情来还真是蛮像样的。
每当豆豆躺在我的怀里时,他总是先高度专注地将手往嘴里放,这样反反复复试了好几次,才算“完成任务”。紧接着,豆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吮吸他的小指头。豆豆喜欢先用一只手背不停地轻轻拍打自己的嘴唇,接着把大拇指塞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吸吮着。这个动作持续几分钟后,他又拿出大拇指,把食指塞进嘴里,做同样的动作。就这样,他的小手指一根接着一根地轮流塞进小嘴巴里。干得投入时,豆豆还会一口气地把五个小手指统统塞进嘴里,发出很亮的吧唧、吧唧的响声。最让我们吃惊的是,整个过程中,他的表情是那么的放松、自如。后来,随着“工作”越来越熟练,豆豆还会吸吮脚趾头,那副“吃相”简直可以用津津有味来形容。不过,在豆豆“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突然把他的手拿出来,他一定会很不高兴。趁你不留神了,这个“小家伙”马上又会把手指伸进嘴里,尽情地吸吮起来。
每当我看到豆豆吃手时满足陶醉的样子,我从来不会打搅他,而是帮他把手洗干净让他吃个够,甚至还会在一旁欣赏地说一句:“真香!”可是,对于我的这种态度,不少家长则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想法,他们总是觉得婴儿吃手很脏,吃了会拉肚子,还会养成坏习惯,让牙齿长不整齐。也有的会一边说上几句“那样不卫生,快把手放下来”的话,一边又迫不及待地将孩子的手从他们的嘴里拿出来。可是,孩子哪里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不是“嗷嗷”地哭,就是“哇哇”地闹。看到这一幕,家长们又会关切说:“哦,宝贝,你怎么了?是尿湿了吗?是哪里不舒服吗?”
其实,这些家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对婴儿的发育也是有害的,这样做只会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假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这一阶段,那么,他们未来的成长之路很有可能会出现许多缺憾。对于那些口腔敏感期严重得不到满足的孩子来说,他们很有可能会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捡掉在地上的食物、抢别人的东西、注意力固定在食物上而难以专心学习。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想给年轻父母的忠告是“该吃手就吃手”!做父母的,尤其是与孩子最亲近的妈妈们一定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对于婴儿来说,他们对吸吮往往有着一种天生的需要,如果吸吮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想办法自己满足自己,而吃手恰恰是一种替代和安慰。与此同时,通过吃手这种方式,孩子也不断感觉口的各种能力、口的部位功能,以及口的极限,而且在吃手的过程中,婴儿也在一点点地体验这个未知世界,学会选择究竟能把什么塞进嘴里,从而更好地建构只属于他的自我世界,尤其是那些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或看护人的肌肤相亲,在饥饿、患病时也不能及时给予抚慰的孩子,就更倾向于选择从吃手中找到慰藉了。
这么看来,在“吃手”这件事情上,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就会觉得吃手也并非什么坏事,甚至可以笑着对自己说:“他正在工作,等他的手再放进嘴里,他就会安静下来了。”所以,对于类似豆豆的这种举止,我们做家长的大可不必多虑,不过,家长也要注意,不要在宝宝身边随手放置不卫生或有危险的东西。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zhangjun  评论于  2013-3-27 14:20:47
另一本都不是很全,看看其他人能不能帮助你,关于成长的更多书籍,可以完整下载的: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http://www.i-bei.com/baby/thread-21470-1-1.html

《教育孩子的艺术 和孩子一起成长》:http://www.i-bei.com/baby/thread-21557-1-1.html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http://www.i-bei.com/baby/thread-21554-1-1.html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钟爱墨香  评论于  2015-11-30 10:44:34
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我的爱币满屋子,求爱贝发美元啊!
luckygu  评论于  2017-8-31 06:04:04
感谢楼主无私分享
天天签到好开心 天天签到好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