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s  发表于 2013-3-19 17:12:14| 1647 次查看 | 2 条回复
妈妈们希望自己的宝宝有规矩是正确的。有规矩的宝宝,不但有教养、利于社交,将来走上社会后也能自我保护,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强。但是,制定规矩不能太急,否则会影响宝宝主动性的发展。(宝宝2岁前,不适宜学规矩)

       下面说个小故事给大家听听。
  李军今年23岁,正是激情澎湃的年龄,可是谈了几个女朋友都分手了,人家女孩嫌他太没主意、心眼死板、没闯劲。原来,从婴儿时期妈妈就开始给李军立规矩,不许抠嘴、走路不许低头、说话不许大声,妈妈期待儿子能成为一名彬彬有礼的绅士。虽然妈妈煞费苦心,却培养出了一位“木头人”,就是因为错过了宝宝主动性发展的关键期。

  2岁以后,才是宝宝规矩规则的“执行期”,2岁以前的宝宝,没有什么判断力,培养其做事的主动性最为关键,妈妈所要做的就是带宝宝全方面地接触世界,让其尽情地施展自己的能力去探索。如果妈妈订立了这样那样的规矩,比如吃饭不让宝宝用手抓、玩耍不让宝宝在地上爬、出门不让宝宝捡东西玩、见到人要打招呼等,那么就会妨碍宝宝独立地行动、思维,阻碍了宝宝独立性的发展。

  宝宝2岁以后,妈妈就可以给宝宝制定规矩了。定规矩前妈妈一定要分清没规矩和顽皮淘气的界限。顽皮淘气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探索行为,而规矩指的是一定的标准、习惯。只要小宝宝的行为,不构成伤害、破坏,妈妈就没必要管教,因为宝宝是在体验中成长起来的。

  1.把握好一生的“第一次”
  人的思维过程表明,人在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定式”,即“先人为主”,它使得人们对堪称“第一”的事物有着较强的记忆。对3岁前的宝宝来讲,他们的很多第一次很可能是人生的第一次,因而对宝宝具有导向的作用。
  例如,当宝宝第一次打碎碗的时候,妈妈要告诉宝宝:“碗很滑,拿的时候,用手抓紧,不要把碗放在桌边,容易碰掉!”然后,妈妈和宝宝一起收拾碗的碎片,更能加深宝宝对错误的认识,以后用碗的时候就会轻拿轻放。

  2.明确的规则容易记住
  有的妈妈每天都给宝宝制定规则,但是宝宝一样都没记住,原因就在于妈妈说得太笼统,镇不住宝宝!比如,有的妈妈经常说:“不要光着脚、r踩在地板上!”“别到处扔东西!”“不要摸插销!”“下次不许这样了啊!”这样的话过于模糊,宝宝也不易于理解。
  妈妈在给宝宝制定规则的时候,态度要亲切,不能摆一副铁面孔,让孩子觉得妈妈是在命令自己,妈妈循循善诱的语气会让宝宝觉得妈妈很尊重自己,愿意跟妈妈合作。
  2岁后的宝宝,恰值逆反期,妈妈权威式的教导很可能激发他的逆反心理,故意去挑战妈妈的权威,动不动就说“不”,就更难尽力规矩了。

  3.长辈要做好榜样
  任何一个规矩、一项规则,只有在平等的情况下,才会被人接受、重视。如果有人搞特权,规则本身就失去了力量,也算不上规矩了。

  教育家乌中斯基说:“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妈妈一定要记得,给宝宝订立了规矩,自己也要按着规矩办事,这样宝宝才会觉得公平,才会从心理上尊重这个规则。否则的话,不但弱化了规矩在宝宝心中的分量,同时也淡化了宝宝的规矩意识,妈妈订立再多的规则都是无效的。
我穷的只剩爱币了,求爱贝发现金吧!
闹剧__い  评论于  2013-3-19 17:14:36
我来过啦
艾米多多  评论于  2013-3-19 17:1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