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孩子们谈到死亡时,应考虑如何减少对他们的心理冲击。一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谈这个话题,可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说起,让他们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跟自然界其他有生命的东西一样,是自然规律...
死亡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必须会遇到的,死亡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和面对死亡的态度会影响他们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珍视程度。可是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呢?如何让孩子理解呢?孩子的死亡教育该注意哪些呢?今天小编就来好好的说一说这个关于生命教育的话题吧。
孩子们对于死亡的理解
对于死亡,孩子们懵懵懂懂
每个人对待死亡都有自己的理解,孩子们也是一样。但是,孩子们年纪太小,本身的认知水平有限,往往不能理解死亡的含义,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而家长往往又在孩子面前避谈死亡,其实,孩子有了自我意识才会对死亡焦虑。
孩子们对死亡充满疑问
一个四岁多的小女孩,只要是说到“死”这个字就会大哭不止,是怎么回事?比如她问小白兔有心跳吗?如果回答:要跳呀,心脏不跳动的话,就会死的。她马上大哭不止,哄也哄不好。专家表示,可能是孩子很喜欢的人“走”了,孩子在情感上接受不了,而家长也没有及时给与正确的心理辅导,所以,一听到这个字就很恐惧。
孩子们总会遇到死老病死
生老病死,孩子总会遇到,比如,大地震的时候,他们也会问:他们去哪里了呢?孩子的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回答呢?
爱贝家长讨论群果果妈说,果果两岁时,爷爷过世,她没什么焦虑。现在问她爷爷呢,她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我就给她说,爷爷已经在地球上活了很多年了,他很累了,现在离开我们,离开地球,到了另外一个我们看不到他的地方,爷爷在那里很开心,有很多新鲜的事情要做,就像我们想去其他地方旅游一样,爷爷现在也去了另外一个地方旅游。果果很喜欢旅游,这样给她说估计她就明白了。”
幼儿在2~3岁时 已对死亡有模糊认识
心理学家的临床研究表明,幼儿早在2~3岁时就已经对死亡有了一种模糊的认识,到5~6岁时已经能够理解死亡的概念,但如果他们一直得不到关于死亡的正确信息或者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干预,那么当他们真正面临生命死亡事件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健康往往会受到威胁。
世界各国对孩子们的“死亡教育”
德国、法国的“死亡教育”
德国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出版了专业教材,引导人们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神的挑战。法国成立总统委员会专门处理有关生与死的社会控制问题。
美国的“死亡教育”
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到1976年,已有1500多所中小学校实施死亡教育的课程。在“死亡课”上,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会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等。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会直截了当地回答。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英国的“死亡教育”
在英国,皇家学院于1976年建立了死亡教育机构,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为年龄低至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教育部门认为,这门课程将帮助孩子们“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
家长应正视关于生命的教育
随着成长,孩子们不得不面临各种"死亡"的实例,如宠物死亡、亲人过世、丧葬出殡、祭祀悼念及新闻中各种有关死亡的场景。因此,家长需要及时解答孩子对死亡的困惑,疏导负性的情绪,帮助他们形成对疾病、衰老和死亡的正确认知。孩子对死亡容易产生不当的认知,甚至有负面情绪,因此,在跟孩子们谈到死亡时,应考虑如何减少对他们的心理冲击。
一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谈这个话题,可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说起,让他们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跟自然界其他有生命的东西一样,是自然规律,同时激发他们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
另一方面,在谈到死亡时,要特别注意语言表达的技巧,尽量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讲。比如用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来展现大自然中生命的历程和轮回。
相关推荐: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