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 > 成长话题 > 家庭教养 >
宝宝的自我控制能力解析
时间:2013-10-22 15:52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缺乏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也是相当普遍的,如随便发脾气,上课说话,无故招惹别人,说难听话,做事缺乏坚持性等,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已经成为当前儿童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宝宝的自控能力从哪来?孩子是否掌握适宜的自我控制策略也将影响其自我控制表现。而儿童自我控制策略的获得又是与儿童相关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如延迟满足、注意力转移等与儿童的注意、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都密不可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缺乏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也是相当普遍的,如随便发脾气,上课说话,无故招惹别人,说难听话,做事缺乏坚持性等,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已经成为当前儿童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它严重地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同伴关系和社会适应,影响其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自我控制的定义、内容和发展阶段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保证目标的实现。自我控制表现为人的意识对自我的协调、组织、监督、校正、调节的作用,使自己的整个心理活动系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最近的一些研究认为,儿童的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情绪自控、行为自控和坚持性,这三者是自我控制的三大核心内容。
自我控制能力并非生来就有,它是儿童在后天的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外部控制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易冲动,他们本身对事物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常常是因为成人的要求,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或是为了自己可以获得好处而产生或抑制某种行为。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关心的往往是社会环境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在其心目中有重要地位的他人对自己的赞许或否定。
 
 
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过渡阶段:此阶段儿童逐渐由权威人士或同伴压力形成的外在力量的控制逐渐向内在规则或道德力量的控制转化。如果放任自己的行为就会导致自我批评或内疚感,同时,儿童还会考虑到不好的行为可能会伤及他人,并引起内疚,从而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此阶段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还不成熟,外部控制还占有一定比重。
自我控制阶段:在此阶段,儿童已经不再需要外界的压力,他们已经形成了内部的准则,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判断来形成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够自己监控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自身的调控而克服自己内心的冲动,表现出适宜行为。
 
相关推荐: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