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 > 成长话题 > 家庭教养 >
中秋民族特色知多少
时间:2013-09-16 09:17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维系和促进各民族关系的重要精神纽带。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维系和促进各民族关系的重要精神纽带。青少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对象,作为家长,有责任将丰厚的中华文化营养输送给他们,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弘扬。

那么中秋来临之际,该如何向孩子们讲述中秋文化呢?也许可以从中秋民族特色讲起“

蒙古族“追月”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侗乡“偷月亮菜”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藏族“寻月”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
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
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在同一轮明月下,中华民族各族儿女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希望在这又一年中秋时,大到各民族人民,小到没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能实现美好夙愿。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