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 > 成长话题 > 儿童健康 >
在宝宝的骨骼发育时爸爸妈妈需要注意的四大类问题
时间:2016-01-05 14:17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对于宝宝来说,骨骼发育很重要,爸爸妈妈在宝宝的骨骼发育时需要注意的几个地方:骨骼发育的3个关键时期,骨骼发育不良的原因,骨骼发育是护理的要点和骨骼发育是吃什么好。

对于宝宝来说,骨骼发育很重要,骨骼发育的好,不仅让宝宝体格长得强壮健康,同时也能让宝宝的脸型更好,那如何根据不同时期特点来帮助宝宝骨骼发育呢?爱贝小编和爸爸妈妈分享骨骼发育的3个关键时期,骨骼发育不良的原因,骨骼发育是护理的要点和骨骼发育是吃什么好。

 

骨骼发育关键时期

 
1、头颅骨发育
 
根据头围大小、前、后囟及骨缝闭合情况,来衡量颅骨的发育。
 
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前囟对边中点连线的长度在出生时约1.5—2cm,6个月变小,1—1.5岁时闭合。
 
后囟: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很小或已闭合,至迟于生后6—8周闭合。
 
颅骨缝:出生时尚分离,约于3—4个月时闭合。
 
囟门和骨缝的闭合反应颅骨骨化过程。
 
前囟检查在儿科临床很重要,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克汀病;前囟饱满常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前囟凹陷见于脱水、极度消瘦小儿。
 
2、脊柱的发育
 
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发育,出生后第一年脊柱增长较下肢快,1岁以后则落后于下肢的增长。
 
3个月会抬头,脊柱形成第一个弯曲(颈前凸);6个月会坐,脊柱形成第二个弯曲(胸后凸);1岁会走,脊柱形成第三个弯曲(腰前凸)。
 
至6—7岁时韧带发育后,这些弯曲才固定。坐、立、行姿势不正及骨骼病变可引起脊柱发育异常或造成畸形。
 
3、骨化中心的发育
 
一般摄左手X线片了解腕部骨化中心情况以了解骨骼发育情况:正常婴儿在出生4—6个月出现2 个骨化中心(头骨及钩骨),3岁时出现4个骨化中心(三角骨、下桡骨骺);6岁时7个(月骨、大、小多角骨);8岁时9个(舟骨,下尺骨骺);10岁时出齐10个(豆状骨)。所以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其岁数加1。
 
患呆小病、生长激素缺乏症、肾小管酸中毒等时骨龄明显落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中枢性性早熟时骨骼发育过快,出现早熟。
 
宝宝骨骼发育不良的原因
 
骨骼发育不良的原因
 
1、同床睡会导致斜颈:孩子和妈妈同床睡时,孩子会自然地长时间面向妈妈的一边入睡,这样可能会导致宝宝斜颈。长此以往,这种睡姿会使孩子的头、面部习惯性地向一侧倾斜,形成习惯性或姿势性斜颈(一侧脸大一侧脸小),俗称歪脖子。
 
姿势性斜颈一般都是由于不良睡姿、抱姿哺乳习惯或一些眼科异常影响形成。左右交替哺乳或平卧睡姿,一般情况下可自行缓解。但是如果发现宝宝在出生两周左右出现头面部总倾斜向一侧颈部,则需要警惕宝宝的一侧颈部是否有肿块,一旦有可以感触到的坚硬肿块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这种极有可能是先天性肌性斜颈。
 
2、牵手走导致肘脱臼:宝宝开始学走路了,如果爸妈总是牵一侧的手,或者太过用力,可能会导致孩子桡骨小头半脱位。
 
婴幼儿骨骼硬度差、弹性大。尤其两岁以下孩子刚学会走路,爸妈长时间单侧向上牵领走,孩子重心易发生偏移,这对骨骼发育不利。另外由于孩子肘部桡骨小头的环状韧带薄弱,也易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如果领的途中孩子突然跌倒还可能会脱臼。
 
爱贝小编提醒:爸爸妈妈领着孩子走的时候,最好左右手交换、轻轻领着孩子的小手。
 
3、早走路导致O型腿:有些爸妈把婴儿能够独立行走看成是可喜的开端,在宝宝还没有准备好时就早早地锻炼他站立、行走,这样可能会导致孩子O型腿和X型腿。
 
过早地站立与行走会对婴儿的骨骼发育造成一定影响。由于儿童出生时骨骼正处于发育时期,没有完全钙化,包围在骨骼外面的是一圈软骨,孩子一岁以内就学着走,由于站立不稳,就会向内或向外用力,导致两边软骨发育不平衡,时间久了,容易影响腿部骨骼发育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即常见的O型腿和X型腿。爸爸妈妈要放松心态,孩子想走时拦都拦不住呢,所以不要心急。
 
4、坐时背部凸小包很正常:宝宝坐下时后背会凸起小鼓包,这是正常的椎骨的棘突,较瘦小的孩子更易显现。一周岁以内的幼儿,刚刚学会坐着,背部肌肉还不发达,所以坐起时很容易出现含胸、驼背,弯腰时后背会有一节一节的脊椎棘突隆起,这都是骨骼发育的正常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脊柱的发育,这些表现会慢慢消失,爸爸妈妈不用担心。
 
宝宝骨骼发育护理的要点
 
骨骼发育护理要点
 
1、选择母乳喂养:母乳中的钙质最容易吸收,因此吃母奶的孩子骨骼发育较好。而好的容貌与骨骼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骨骼的发育决定脸形及体形。哺育高品质母乳6—9个月以上的婴儿,双臂的力量会更强,双颊丰润,鼻梁直挺。
 
2、注意饮食,适当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A、C、D和矿物质钙、铁、磷等是促进幼儿长高的重要成分。牛奶、蛋类、豆类、鱼类、瘦肉等食品中含量丰富。
 
3、保持良好的坐姿、站姿:爸爸妈妈要在平时注意幼儿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桌椅、床铺等等设施都要适合幼儿的身体发育状况,否则易导致幼儿出现驼背、佝偻等疾病。
 
4、多运动、多晒太阳: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给骨骼组织输送更多的营养物质,使骨骼生长加速,骨质致密。
 
5、宝宝爬坐交替:爬坐交替可满足宝宝不愿安静坐的习惯,又锻炼了胸腹腰背及四肢的肌肉,可促进骨骼的生长,为以后站立和行走打下良好的基础。爬坐交替是一项激烈的活动,消耗能量多,有助于食得多、睡眠好,从而促进身体良好的发育。
 
6、骑童车有助于宝宝骨骼健康发育:骑童车,是幼儿锻炼身体的好方法,适当、科学的锻炼,可促进幼儿骨骼和肌肉的发育。但由于幼儿的生长发育尚未完全完善,爸爸妈妈需特别注意别让孩子在骑车中受伤。
 
宝宝骨骼发育的饮食
 
骨骼发育吃什么好
 
1、饮食平衡:人体的生长,取决于所吃的食物质量。若想让宝宝长得高,各种营养素都要均衡。每天保证吃入食物的种类有10—15种,一定比一天只吃三五种获取的营养要丰富。
 
2、钙质充足:钙是骨骼成长的基础。骨骼得不到充足营养,当然无法正常生长,更别提高了。推荐爸妈给孩子多吃含钙较多的食物:奶制品、鸡蛋、鱼类、贝类、豆腐及豆类等。食物中含有维生素D、维生素C、乳糖等都有助于钙的吸收利用。建议1—2岁的宝宝,每日喝牛奶400—500毫升。
 
3、蛋白质天天有:生长发育期的宝宝,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比成人高得多,如供给不足便会影响长高。此外,胶原蛋白和黏蛋白也是构成骨骼的有机成分。爸爸妈妈可以多给孩子吃鸡肉、牛肉、鱼虾肉、鸡蛋、牛奶、豆腐都富含蛋白质。
 
4、铁、锌、铜不可少:缺锌的宝宝,见什么都没食欲。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物质,铜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催化剂。食物中供给铁、铜若是不足,必然使血红蛋白合成受阻,生长发育、智力发育、免疫功能等均会受到影响,宝宝可能经常生病。
 
含铁丰富的食物:动物肝脏、牛肉、羊肉、蛋黄、鱼、红小豆、菠菜。
 
含锌丰富的食物:动物肝脏。
 
含铜丰富的食物:猪肝、猪血、虾、蟹、贝类。
 
5、新鲜蔬果不可缺:新鲜的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A、C能使宝宝具有正常的抵抗力。
 
蔬菜类:白菜、胡萝卜、黄瓜、青椒、莴笋、番茄。
 
水果类:橘子、香蕉、梨、苹果、葡萄、桃、杏、西瓜。
 
 
推荐阅读: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