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 > 成长话题 > 儿童健康 >
夏秋交替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时间:2014-08-19 14:42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夏秋交替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常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等而传播。临床特征为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每年到了夏秋交替的季节,很多孩子都会被传染病困扰。而家长在面对传染病的时候该怎样去处理呢?爱贝小编建议:夏秋之交家长要预防孩子被传染病干扰,在发现孩子出现传染病的时候做好防护工作。
 
夏秋季节也是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加强夏秋季传染病的防治和管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1、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于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可引起流行、暴发和大流行。夏秋季为流行季节,人群普遍易感。常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等而传播。临床特征为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夏秋交替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以饮食卫生为重点,严把病从口入关,加强饮水消毒和食品管理,不饮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积极杀蛆灭蝇,严格粪便排泄物的消毒处理,改善卫生环境。
 
2、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夏秋季多发,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接触、苍蝇和蟑螂传播。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
 
预防措施:加强饮食、饮水卫生,保护水源,做好粪便、污水、垃圾的处理,消灭苍蝇。提倡良好的个人和饮食卫生习惯。对病人的粪便、便器、饮食用具、痰杯、衣服、被褥等均应消毒。
 
3、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常年发病,以夏秋季多见,主要通过生活接触、食物、水和苍蝇等途径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
 
预防措施:加强对饮水、食品和粪便的管理,灭蝇灭蛹,改善环境卫生,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防止病从口入。流行期间,可口服大蒜、马齿苋、地锦等,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4、甲型肝炎:是由通过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以水、食物和日常生活密切接确传播为主,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是我国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在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及感染率最高。主要表现为发烧、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巩膜及皮肤发黄、有的病人有腹胀或腹泻、尿呈褐色、大便色浅、检查肝脏有肿大和触痛或叩痛的体征。
 
预防措施: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尤其要管理好甲型肝炎患者粪便,可控制甲型肝炎流行,对共用餐具、饮水器具均应消毒,实行分餐制,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凡有肝炎早期症状者,特别是接确过甲肝病人又有以上症状者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药治疗,保持精神愉快,饮食要清淡,适当限制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没有得过甲型的人,接种甲肝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5、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肠道病毒70型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起病急、迅速出现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眼痛、流泪。2-3天可出现结膜下出血,出血程度不等。儿童病程较短,一般2-3天,成人可长至1-2周。多发生在夏秋季,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过接触传染,传播速度快,易引起流行或暴发。一般预后较好,无后遗症。
 
预防措施:对确诊患者要隔离治疗,禁止去公共浴池及游泳池,患者用过的毛巾、手帕等要煮沸消毒。接触患者后要用肥皂和流水洗手,加强眼科器械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
 
6、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三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儿童通过日常生活接触、污染的食物、饮水以及空气飞沫而感染。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患儿家庭应使用肥皂、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7、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经由蚊虫媒介而传播,流行夏秋季,十岁以下儿童最易感染。临床上以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或昏迷、惊厥为特征。
 
预防措施:消灭蚊虫孳生地,抓好防蚊,灭蚊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对易感者,尤其儿童进行乙脑疫苗接种。对病人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8、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典型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
 
预防措施:关键措施在于防鼠灭鼠。疫区作业者要搞好个人防护,穿长袜,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破损应及时处理,清扫储粮仓库时要戴多层口罩。
 
9、其他需要注意预防的呼吸道传染病:
 
夏秋季节还要注意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的有肺结核、流感等。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
 
预防措施:早期发现病人,应及时隔离,立即到医院就诊;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日常用品进行日照消毒和适当处理;做好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必要时可进行疫苗的接种:如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
 
推荐阅读: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