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 > 成长话题 > 成长话题 >
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阶段
时间:2013-09-12 13:40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青春期是童年走向成年的过渡,主要标志是性发育和性成熟,其时孩子们要经历躯体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时期

 青春期是童年走向成年的过渡,主要标志是性发育和性成熟,其时孩子们要经历躯体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一个人的生理变化是心理变化的基础,其性生理的发育必然带来性意识的发展。就青春期而言,一般认为,从性意识的萌芽到爱情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异性疏远期。这个时期大约在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一、二年级。这时由于青春萌动,男女生理上出现的明显差别,使他们感到陌生不安,又由于他们缺乏两性的知识,因此在异性面前,就产生了一种害羞或畏惧心理,从而使男女同学暂时疏远。
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时的男女孩之间毫无拘束,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进入小学高年级和初一之后,情况出现了明显变化。先是女同学进入生长高峰,她们的身体常常迅速超过男同学。不少明明是同龄的男生倒矮小得像个小弟弟。男生对女生的这个“女大十八变”开始有些惊奇、尴尬,在他们的羡慕中又带有点无可奈何。所以男生对女生的疏远往往交织着自尊与自卑。而女同学们却是无忧无虑的,可能一点也没有体会到男同学的难堪。两年后男同学进入了生长高峰,像雨后春笋,两跳三窜就长成了高高的小伙子,这时又该女生们仰头吃惊了。而且还会发现男同学变得有点“那样”。这时当男女生各自单独在一起活动时,他(她)们就有说有笑,又打又闹,但是当男女生个别接触时,就又像换了一个人,不知是真腼腆假斯文,还是假冷淡真紧张,出现了一种“相见不相识”的陌生感。这就是异性疏远期的特殊表现。
这种“疏远”,原因十分微妙。其具体表现有各自对自身发育巨变一时难以承受,有男生起初的自卑心理,有女生的戒备心理,还有某些个体发育早晚及生理缺陷等等现象造成的异性间人际交往的障碍。异性疏远是个暂时现象,也是正常现象。随着青春期对自身和异性生理心理的理解和适应,他(她)们之间的交往障碍会逐渐消除。
(二)异性接近期。初中二年级以后,男女同学的少年时代就结束了,开始踏上了青年初期的历程。此时情窦初开,男女之间又有了一种喜欢接近的需要,他(她)们的性心理发展又开始进入了一个男女相互吸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新时期,男女同学之间愿意在一起学习、工作和活动,愿意一起去春游或参加文体活动,如果光是同性在一起活动,就不来情绪;有男有女,才会情绪倍增,劲头十足。
在初中高年级,男女同学只是开始彼此产生好感。到了高中阶段,他(她)们都想努力克服交往中的不安和羞涩,进一步试探着主动接近对方。但是由于情感比较隐蔽,很少能够达到相互向情感的深入交流,这个时期的异性交往一般还比较广泛,甚至无确定目的,被接近的对象也容易变换。因为此时的青年处于幼稚期,男女间的相互吸引与好感多数还属于异性间朦胧感情的自然表露。他(她)们对两性关系仍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还分不清好感与初恋的区别,因此常常造成心理上的困惑与苦恼。这时他(她)们的感情强烈而易失控,接近广泛而不专一,这是一个较长的时期。家长和教师对这个时期的青年男女,要教育引导他(她)们集中精力学习,正确分辨友谊和爱情,在与异性交往时要做到积极而有分寸,热情而又慎重,避免早恋。
(三)两性恋爱期。恋爱期的显著标志是爱情集中于一个异性,对其他异性的关心明显地减少,喜欢与自己选择的对象单独相处而不大愿参加集体性的活动,经常陷于结婚的幻想之中。这个阶段一般从青年初期的中后阶段开始,是青春期性意识表现和发展的相对成熟阶段,这也是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从异性接触期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但又与异性接触期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从这个阶段开始,才可能逐渐产生和形成真正的爱情。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发展心理特点以后,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特征,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性行为特征,正确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