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 > 成长话题 > 成长烦恼 >
家长合理分析玩网游的利弊
时间:2014-07-28 16:08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家长合理分析玩网游的利弊,网络游戏难道真的是“电子海洛因”?其实在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使我们感兴趣的事,不仅是电脑游戏,孩子迷恋一切和考试无关的东西都会影响学业。
暑假到了,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暑假期间合理利用时间,适量的玩网络游戏。爱贝小编提醒:家长要能够分析孩子玩网络游戏的利弊权衡,然后根据利弊权衡来合理的对待孩子喜欢玩网络游戏这件事情。
 
中国文化对游戏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总以为玩物丧志。望子成龙的父母往往把电子游戏看作孩子成长的大敌。要知道,爱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只要引导得法,游戏可以成为孩子熟悉电脑、学习新知识的途径。
 
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上网主要是玩游戏。
 
可网络游戏毕竟是一把双刃的利剑,它的负面效应也必然会给社会和教育带来剧烈的冲击和影响。“玩物丧志”究竟是应该怪“物”还是怨人。网络游戏难道真的是“电子海洛因”?其实在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使我们感兴趣的事,不仅是电脑游戏,孩子迷恋一切和考试无关的东西都会影响学业。那么应该怎么办?全部禁止?像一只猩猩一样把自己不懂的东西干脆砸烂?
 
家长合理分析玩网游的利弊
 
虽然网络游戏过度沉迷只是极个别现象,但大多数学生还是经常能玩网络游戏。现在很多网络游戏都需要充值,学生游戏的消费日渐成为一个问题。由于网络游戏的娱乐性太强,诱使在长身心期间的孩子们难以自制。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网络游戏,有节制地玩,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利:
 
1、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如目前在小学生中流行一款有趣的网络游戏,雷锋叔叔成了网络游戏主角,与以往很多网络游戏不同,艰苦朴素、乐于助人是“学雷锋”游戏的主旨。据称这是某网络公司专门制作的一款教育网络游戏,开发目的在于让当下的学生能体会到帮人的快乐感。
 
2、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游戏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如学习累了,可以适当地玩一下网络游戏,用以调整紧张的情绪,消除疲劳。从这个角度出发,适可而止地玩网络游戏是有好处的。但是一个人就是为了玩游戏而玩游戏,以牺牲学习或工作为代价,这就不可取了,也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
 
3、增长见识,开发智力。
 
有趣味的智力游戏有助于开发了小学生的智力,在游戏中增长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如《三国志》等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认识一些历史人物及历史故事。
 
4、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从原先相对狭小的物理空间进入了一个完全开放的虚拟空间,扩大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层面;锻炼了社会交际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甄别现实与虚拟空间真伪的能力。
 
弊:
 
1、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沉迷于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体育锻炼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与人交流减少,或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作息规律被打乱,精神不振;长时间盯在荧屏上,还可能造成用眼过度,导致视网膜损坏;医务专家还指出,长时间沉溺网络游戏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人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肠胃神经功能病、紧张性头痛、焦虑、忧郁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2、影响学业。
 
在大多数中学生网络游戏玩家中,有80%的同学成绩处于中下水平。沉迷于游戏中的小学生,几乎无时无刻不想着游戏中的情节,想着如何去战胜别人,如何多练级数,甚至于如何去盗取别人的账号等,长期地不思学习,以至于成绩下滑。所以过度玩游戏将导致:自我约束能力下降;学习兴趣减少,效率降低,不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降,严重者出现厌学、逃课、退学等。
 
3、诱发学生犯罪问题。
 
有些游戏需要买“点卡”或充Q币,有些学生则瞒着父母进网吧上网玩电脑游戏,必然会巧立名目向父母索取,要不然就东拼西凑、挖空心思地弄钱,因此而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有的学生长期沉迷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不需要面对现实中的挫折,不需要接受社会规范和其他人的监督,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长此下去,会给暴力犯罪埋下隐患。
 
有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网络游戏有大约95%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而且越刺激的游戏上网参与的人数越多。但中国绝大多数网络游戏运营商并没有开发能力,少数有网络游戏开发能力的商家所开发的游戏,也是以暴力刺激的内容为重点来吸引人。这些打呀、杀呀的,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许多暴力游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游戏世界里,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当学生熟悉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之后,在现实社会中遇到冲突,便会采用这种最熟悉的方式来解决,在他们看来,这和在游戏里重复过无数次的行为没太大不同。因此引发了很多悲剧。
 
如,2006年2月5日,重庆市人民小学五年级一学生因沉溺网络游戏,与3个小孩在家模仿游戏场景,持真刀和棍棒上演一起“强盗劫持人质”的游戏。结果,一个孩子被刀划伤,一个被棍棒打伤。
 
2006年3月6日,广州顺德一所小学的六年级学生小彭、小龚在课间和同学们模仿网络对打游戏,模仿游戏中的装备,结果小龚被小彭杀死。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寻求刺激是人的一种本能,刺激性的活动可以让人忘乎所以,沉迷不已,可以让人失去理智,而小学生正处于模仿很强,但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时期,一旦深陷其中,便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世界。
 
推荐阅读: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