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 > 妈妈百事通 > 早教通 >
80后父母掀起“早教热”,孩子只能无奈接受早教
时间:2013-05-22 14:02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现在很多家长都很关心孩子早教问题,特别现在的一些80后父母很注重孩子早教,早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其中又存在什么问题呢?

现在很多家长都很关心孩子早教问题,特别现在的一些80后父母很注重孩子早教,早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其中又存在什么问题呢?

一、80后父母兴起“早教热”:早教机构快速扩张“抢蛋糕”

有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内地已有早期教育机构12450家,在早教市场最活跃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个城市,早教中心达到5112家,同比新增33.6%。5岁的孩子念“EMBA”,3岁的娃娃学习高尔夫,18个月的幼儿练瑜伽,早教真的如同早教机构宣传的那样神奇吗?那些早教的“神童”成年后都在干什么?

二、80后父母兴起“早教热”:越来越多孩子“被早教”

2岁的喧喧坐在妈妈怀里,学着老师的样子,给手中拿的葡萄、苹果、香蕉这些水果卡片“找家家”。他们的对面放着三个对应的水果树模型,每找对一个,喧喧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妈妈和老师也会发出惊喜的称赞。这是目前在中国许多城市常见的早教课的场景。近年来,针对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风行中国各大城市,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兴起。喧喧所在的这家早教机构介绍说:去年开业时仅有一个班30多个孩子,现在不到一年就增加到四个班100多个孩子,送孩子上早教课的多为80后家长。

三、80后父母兴起“早教热”:早教机构胡吹早教效果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惜血本的教育投资,成了许多家长不二的选择。在北京、广州、南京等大中城市,大大小小的早教机构已经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3岁以下幼儿背着书包去“上课”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早教机构收费高昂,40分钟的一节课从100多元到300元不等,一个学期的学费高达5000甚至10000元。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最近公布的2011年度中国特许经营投资景气调查显示,儿童教育培训正在成为“极具成长且投资回报率极高的行业”。

早教发源史可以证明:早教效果被夸大

被中国家长奉为圣经的早教发源于德国,早期教育不仅局限于智力开发,早教也不是培养“神童”。而且有些著名的早教理论,都存在很多的争议。

早教的理论基础认为,人的一切都是源自于后天的学习,学习是经过训练形成的反射,反射由简单到复杂组成了人的经验。这一理论的创始人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巴普洛夫和斯金纳。多数早期教育理论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的心理学流派上的,这一理论认为人的一切都是来源于后天学习,学习都是经过训练形成的反射。反射由简单到复杂组成了人的经验。

但这些行为主义的理论是建立在动物实验基础上的,推广到人后准确性和实用性都有疑问。巴普洛夫使用狗做实验,建立食物和铃声的联系,使得狗能够在铃声后就分泌唾液;而斯金纳则是使用了一套比较复杂的实验设备,使得老鼠能够通过按压杠杆获得食物,从而能够掌握按压杠杆这一动作。动物实验虽然十分成功,但实验在推之到人后,缺陷就十分明显了:实验并没有考虑到人的主动性和人如何去理解自己的动作,这种学习对于人来说过于机械;另一方面,对于人来说,什么是合适的奖品也难以定夺。所以盲目的以行为主义提倡的原则进行早教,更可能得到一个机械地掌握一些知识并且对奖励难以满足的孩子。

美国早教锻炼孩子能力 中国早教仍为升学应试

早教最早起源于德国,是让孩子在游戏和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获得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简单说就是一种用亲子互动的方式,旨在促进孩子成长的活动。可中国家庭的“早教”却与其原本的理念大相径庭: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对1054名未成年人家长的一份调查显示,有88.6%的家长在孩子上学前教孩子识字算数等知识,有28.2%的家长让孩子学习外语、20.3%的家长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

在一项针对早教的调查中发现,幼儿阶段的超前教育主要集中在识字、阅读、计算机和英语口语等。除了不少幼儿园在特色班里已有涉及,家长更多的则是花时间带孩子参加业余培训班,在语文、英语和数学上下工夫。在所谓的“早教”方面,美国人却十分重视儿童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从婴儿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开或拉上拉链、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老师认为教给孩子学习能力比教会他做几道算术题更重要。他们不会将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知识技能硬灌输给孩子,而是崇尚让他们多动手、多体验,在各种益智、团队游戏中学会体验和探索的本领,更主动更交互地认识周围的事物。

宝宝早教,千万不能过度了,过度早教可能导致孩子患上近视眼

1、孩子“被早教” 结果测出近视眼

上午看半小时图画书,下午弹半小时钢琴。这是3岁的谓谓近乎雷打不动的“暑期活动表”。妈妈说,这是早教提倡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这几天,妈妈觉得不对劲儿:谓谓老说“眼睛看不清啦!”果然,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眼科专家检查发现谓谓已有75度真性近视。眼科主任说,儿童近视的确出现了低龄化现象。“过去幼儿园几乎没有近视眼,但现在有的大班里面有超过5%的孩子有50度或者以上的近视,而在一些从小弹钢琴的孩子中尤其突出。”主任认为,大班孩子最好的屈光状态是150~200度的远视,这样将来变近视眼可能性较小。

专家提醒,孩子的眼睛从0到5周岁是一个重要的发育期,过度早教,过多近距离用眼,会伤害眼睛的发育。

 


 

2、这些孩子最容易高度近视

专家说,她曾经接诊过一个3岁半的小病人,验光后发现,在没有散瞳的环境下他有100度近视。一个3岁的小孩儿正常视力应该是远视150度左右。原来,为了造就孩子的画画才气,家长每天要求孩子画1~2个小时,长此以往,本来7岁小孩才会消失的生理性远视,他3岁半就快消失了。“像这样的孩子如果再用眼过度,将来极容易高度近视,还有患上其他眼科疾病的可能。”专家认为,早教没有错,但还是希望可以遵循眼球自身发育的规律,在早期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千万不要过度开发孩子的视力:“比如弹钢琴,如果只是为了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完全可以推迟几年;所谓密集用眼,最好尽量推迟到5周岁以后。”

3、小班以下孩子少看电视

专家建议,小班以下的孩子,少看电视,如果一定要看,每天不要超过20分钟;小班到大班的孩子,每天不要超过40分钟,每看20分钟要休息一会儿。可以做眼保健操,如果不会做只是闭眼休息也行;也可以向远处眺望,不要在昏暗环境下看,减少给孩子使用电脑的时间。同时,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户外球类运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也可以带孩子到户外放风筝,有助于孩子眼球放松。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