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 > 爱贝互动 > 爱贝互动 >
延迟退休 对于院士是奢望
时间:2013-11-19 10:40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假如院士自身有继续发挥余热的愿望与积极性,当然再好不过,但明明院士本人已心生退意,却仅仅因为头顶的院士光环,而遭来学校的反对,恐怕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相比当下饱受争议的延迟退休年龄,对院士们而言,即便是按延迟5到10年后的年龄退休,也仍然是奢望。一些远超退休年龄的高龄院士,仍然不得不在岗位上发挥余热,“活到老干到老”,是院士们当下最为真切的写照。
诚然,院士这个头衔,得来殊为不易。等到真正熬成院士,即便还没垂垂老矣,多半也已接近退休年龄。如果刚评上院士,便只能按时退休,回家含饴弄孙,还真是有“不把院士当宝贝”之嫌。尤其是当一些院士自身在团队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院士本身所具备的影响力,一旦退休,影响力和发言权的弱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不利因素,显然毋庸置疑。于是,院士想要退休,院校表示反对,年满80岁仍然要站好院士岗,扛好院士这面大旗,某种程度上不过是院士荣誉资源化的必然结果。
作为独立个体的院士,到了年龄退休与否,应当首先尊重其个人意愿。假如院士自身有继续发挥余热的愿望与积极性,当然再好不过,但明明院士本人已心生退意,却仅仅因为头顶的院士光环,而遭来学校的反对,甚至不得不把“终身荣誉”当成“终身工作”来干,恐怕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现实是,院士不仅仅只是个人贡献与荣誉的见证,而成为了所属科研机构的牌子。对于科研机构而言,院士甚至也不再只是一位在其领域有过卓越贡献的老者,而是成了为科研机构争取更多资源和利益的“看家宝”。有了院士,便意味着可以多拿项目,多分科研经费,院士们还能不能继续科研工作,甚至是否还能管理科研,已不再重要,只需院士还在位,项目申报将院士大名列入,便意味着成功了大半,这样的科研评审与资源分配机制,使“院士”角色与定位异化,偏离了学术的本位,最终让院士们都“身不由己”,以致连退休都不能自己说了算。
因此,院士退休难,其根源在于科研的利益化,以及科研资源分配的“赢者通吃”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成为科研利益链上的关键“棋子”,甚至成为保障科研经费“活菩萨”的院士,难以自拔、身不由己,也就不意外了。
 
相关推荐: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