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北京 > 升学择校 > 初中择校 >
北京小升初择校三原则
时间:2013-10-28 16:50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所谓“推优”是指各小学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综合素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学业成绩等一定标准,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小学生向重点中学推荐,各中学自定标准择优录取。

 “小升初”的战役不止是小学生之间的竞争,更是家长们之间的明争暗斗。实际上,北京的小升初战役,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就悄然打响,在他们看来,挤进最好的中学,将来就能考上最好的大学。

 

挤破头皮只为重点中学
长久以来,北京市“小升初”,即进入中学的方法有这么几条路:学校推优、自荐、特长生、共建,以及电脑派位。
所谓“推优”是指各小学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综合素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学业成绩等一定标准,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小学生向重点中学推荐,各中学自定标准择优录取。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本着公平的原则,中小学生“就近入学”渐次推行。北京更于1998年将“电脑派位”引入了小升初,即各区教委根据就近入学原则将全区中小学组合成若干片,每位小学毕业生在本片内的所有中学选出自己 的入学意愿,计算机按学生意愿的顺序,将学生随机派位到本片内的中学入学。
之后北京的“小升初”渐渐形成了“推优”与“电脑派位”相结合为主的入学方式。一般来说,先是由各小学向重点中学推荐优秀毕业生,各中学通过自己的方式主动选取。而没有被录取的学生则将参加“电脑派位”,电脑根据区片内填报志愿情况随机分配学生入校。
因此,家长为确保孩子能够进入重点中学,更多的争取冲击“推优”.但由于小升初不允许统一考试,各重点中学自行按照各自的标准录取学生,由此出现了家长带着孩子到处参加考试,甚至参加五六个“占坑班”的乱象。
于是,“电脑派位”这一彰显公平的政策,反而在学生以及家长的眼中却是最坏的一种结局。因为如果没有被“推优”,也没有特长,更不是共建单位的家长,那就只能等待派位,由电脑随机分配到片区内任意中学。
为了争夺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学生、家长们面临竞争残酷的各类考试,杯赛、特长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考试都成为孩子们沉重的负担。然而,小升初考的绝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广大家长的权力、财力、脑力、精力。走后门找关系、买学区房、微博论坛盯消息、为孩子报培训班、找家教辅导,不一而足。
 
如何在如此激烈的北京小升初竞争中取胜,应综合考虑家庭经济投入、择校成功率、孩子学习成绩等因素,建议家长遵循择校三秘诀。
力保推优。这是最稳妥的择校方式,成绩依然是择校过程中重要的因素。北京各区县的小升初政策及操作方式各有不同,比如,海淀区各个小学的推优比例约为13%,西城区30%,东城区15%,朝阳区10%等。 类似的相关政策内容需要家长通过论坛、微博、辅导机构等途径关注相关择校信息,积极准备。小学生要得到推优资格的前提是获得过各类荣誉称号或综合成绩优异,一般而言,“学生应当在班里排前五名”.孩子确定具有推优资格后,在推优志愿之间要有梯度,比如,一志愿填市重点,二志愿则可选择区重点,依此类推。
 
巧抓特长。专家表示,“这条路已经越来越窄”.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从小就参加音体美等各种兴趣班,“弹钢琴、跳舞都已经不算是特长,各个孩子都会”.并且这种方式经济投入大,竞争激烈,难以保证择校成功率。当前很多中学接受具有跆拳道、围棋等兴趣特长的学生,家长可以独辟蹊径,根据孩子的兴趣有选择的学习 一些特长,而不必局限于一般性的音乐美术类特长。
 
捕捉资讯。在各类教育论坛、微博、培训班网站上,聚集着一大批家长,他们每天互相分享各类择校、培训、考试、占坑等种种信息。在小升初升学战中,“谁掌握了信息谁就占了先机”.因此,家长需要要用敏锐的嗅觉从海量资讯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还要在各种“经验帖”和“总结帖”中寻找名校招生政策的最新动态。
 
相关推荐: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