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dan  发表于 2011-6-20 12:26:39| 1464 次查看 | 0 条回复

诺贝尔奖不久前降下帷幕,高锟、奥巴马、穆勒、奥斯特罗姆等人榜上有名。他们能在高手如云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除了机遇以外,过人的实力是主要因素。下面采撷获奖者的一些成功之花,希望能对职场的人们有所启迪。



高锟:推广——锲而不舍



高锟,英国华裔科学家,生于中国上海金山区;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被誉为光纤之父——1965年,高锟在以无数实验为基础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用石英基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事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光纤通讯即可成功。他的研究为人类进入光导新纪元打开了大门,从而与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一起分享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年76岁的高锟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之后第七位获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也是首位以应用物理研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此前,诺贝尔奖偏重于基础研究领域的成果。


1966年,高锟和他的团队发表论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提出一条比发丝更纤幼的光纤代替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丝用以传送容量几近无限的讯息,传输量将比传统技术高出一万倍!这一论点公布后,曾被外界讥为“痴人说梦”,但高锟没有放弃,他后来在自传中回忆自己当时孤军奋战的处境,“我想我们要将论文要点直接提交给有兴趣这种革命性通讯方法的公司,才可能说服他们加入我们的行列。”“光纤是世界上用之不竭的材料做成的,那就是——沙粒。”高锟向这些公司大力强调用沙做材料的各种好处——环保、成本低,具有轻盈和高度耐受力的特性,并且不会泄露光源。研究如何实行“光通讯”基础理论时,高锟遇到的主要难题是:怎样除掉玻璃所含的铁离子?因为铁离子吸收和打散光线,使光通讯难以付诸实行。后来,他发现一种叫“溶凝石英”的玻璃提炼过程,能提炼出“无杂质”玻璃。当时,无人相信世上会存在无杂质玻璃,高锟像传道士一样到处推销他的信念,为此远赴日本、德国以及美国的贝尔实验室。终于在1981年,美国康宁玻璃厂取得技术突破,高锟理论中提到的光纤得以诞生。


启示:酒好也怕巷子深、货好也要会吆喝。如果高锟不排除万难、锲而不舍地向公司、实验室推荐他的宝贝光纤,他的成果很可能就会胎死腹中。由此可见推广对成功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职场的人们有了成果以后,不要别人一否定就放在箱底、烂在肚中,而应像高锟那样不遗余力地向老板、向公司推广,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奥巴马:展示——畅所欲言


奥巴马,美国总统,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决定将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奥巴马总统,因为他为加强世界外交和世界人民合作作出了非凡的努力;诺贝尔委员会尤其强调他的无核世界理念和他为此所做的工作。”


自有诺贝尔和平奖以来,尽管以往的获奖得主也遭人非议,但至少有一条大家还认可:诺奖和平奖大部分得主多多少少对世界和平有些贡献,是对其工作结果的肯定。


2009年的和平奖给了奥巴马,让全世界许多人大跌眼镜,连奥巴马本人也大感意外。他2009年1月20日宣誓就职,在总统任上不过9个月。从他上任到2月1日的提名截止日止,还不到两周时间。这么短的时间,不用说全世界人民搞不清奥巴马为世界和平作出了怎样的贡献,连奥巴马本人也说不出自己究竟取得过哪些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实绩。为此引发全球媒体热评:美国《华尔街日报》称,选择奥巴马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十分奇怪”,“搞不清到底为什么?”美联社白宫记者珍妮弗•洛文分析认为,这一奖项授予奥巴马,更多的是表彰他的“承诺”,而不是“成绩”。欧洲版《华尔街日报》副总编辑马丁指出,通常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应该先对和平有所贡献,评审过后对他的成就进行评估后才颁奖给他。新的评奖过程却似乎抛弃了这个“先做后奖”的传统。这显示,一个人只要凭口说他希望将来为世界带来和平,但不一定要真的做到,他就能够获奖……


启示:不管人们怎么非议,奥巴马“说说就得奖”是铁板钉钉的事实,这充分说明用语言展示自己多么重要!职场的人们在办公、开会、活动等多个场合,不要吝惜自己的观点、创意,不要害怕其不成熟,只要自己认为对公司的发展有利,就要毫不犹豫地以合理化建议等形式提出来,这样展示自己也能让老板加深印象。


穆勒:细分——独辟蹊径



穆勒,德国籍文学家,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对赫塔•穆勒写作的“少数民族语言运用的独到性”以及“字里行间的道义感”给予了特殊的关注。其主要以诗歌和散文写作,代表作品有《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光年之外》《行走界线》《河水奔流》《低地》《那时狐狸就是猎人》等。


赫塔•穆勒是德国后裔,在罗马尼亚属于少数民族,《低地》就是她表现这一题材的成名作。她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再现了巴纳特人(德国后裔)的乡村生活,揭露了家庭和社会的阴暗面以及官僚的腐败,引起广泛争议。所以,她的身份是双重的,也是奇特的,在罗马尼亚,她是少数民族作家;到了德国,她又被定义为移民作家,或者叫“外来者”、“边缘人”。尽管赫塔•穆勒离开祖国罗马尼亚二十多年,但是她过往的生活经历却成了她写作的巨大财富和源泉。她说:“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生活便是在罗马尼亚集权统治下的那段经历。德国的生活非常简单,而就在几百公里外,便是我那些过去的记忆。”她还说:“当我离开的时候,我打包了自己的过去,并且意识到集权统治在德国仍旧是一个尖锐的话题。”她就是在这种“跨文化”的两个国家和两个民族的夹缝中保持了一个写作者的独立性和自由感,完善着作家职业应有的使命、价值和良心。


启示:风水轮流转,以往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大多是写小说、剧本的,诗歌、散文得奖的较少;这次身份双重、经历独特的穆勒能以诗歌、散文获奖,说明只要作品深刻、优秀,“副科”、“小儿科”、“旁门左道”也能得大奖。职场的你,不管做的是多么不起眼、多么微不足道的工作,只要你与众不同、出类拔萃,一样能得到上司的肯定。总之,配角、小领域也能成就大事业。




奥斯特罗姆:协作——整合资源



奥斯特罗姆,美国经济学家,是自1968年颁布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的第一位获奖女性。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开创性地将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结合在一起,打开了制度经济学和公共决策研究的新视角。这位轰动了全世界的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究方向与以往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不相同,按中国学科分类的习惯看,奥斯特罗姆不能算是经济学学科的,她的研究归类在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


制度经济学家爆冷获奖表面上看去确实出乎很多人意料,事实上这完全在情理之中。此次金融危机凸显的诸多问题暴露了金融治理和监管上的种种漏洞。有专家认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能“意外”得奖,显示了西方已经从制度层面上反思金融危机的根源。她过去40多年致力于研究“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的互动”,并以其“富有创造力的研究”挑战了认为公共资源只能由政府管理或私有化的传统理论。于是,金融危机的世界经济形势造就了这位“巾帼英雄”。事实上,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从小就已经凸显过人之处。她成长的年代正值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当时在她所居住的城市,连水都成为弥足珍贵的商品。“我母亲培育了一个果实累累的菜园,所以我学会了如何种植蔬菜并制成罐头加以储存,而这是一个很多城里的孩子从未经历过的绝妙的人生经历。”早年的人生经验使她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当面对物质资源问题时,大多数人都能相互协作并且是为了公共利益。这为她今后的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启示:奥斯特罗姆将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结合在一起,整合资源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说明协作、合作对成功是多么的重要!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职场的人们在“单兵作战”的同时,要努力整合各种资源,善于借助团体、众人的力量,这样更容易把工作做好。

为了孩子我挥汗如雨,为了爱币我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