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mamiya  发表于 2011-6-16 09:01:29| 1466 次查看 | 0 条回复

健康儿童是国家宝贵的资源。健康的真正涵义是什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指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而我国现行幼儿教育活动中,较为重视对幼儿身体的保护、关心、照顾、营养及锻炼,对幼儿心理发展则秉承“树大自然直”这种放任自流的思想。“万丈高楼平地起”,孩子的个性虽属雏型,但幼儿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却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互相制约的,人的许多心身疾患都是与心理刺激引起的情绪、行为有关,如长时间处于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中,会使人发生疾病,甚至诱发精神疾病。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他们目前的成长,而且还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持续的影响,并影响到人类的素质。为更好的是现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我园在小、中班实验实施了心理教育为使教育有据可依,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我园在2003年9月利用实验法对小班幼儿(实验班、对比班)和中班幼儿(实验班、对比班)实施了教育测查,同时采用教师测查、日常情景测查、家长问卷测查相结合的测查形式,使测查结果更具客观性、公正性和全面性,为下一步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经测查发现:小班阶段幼儿普遍存在的恐惧心理、自私心理、独占心理重的问题。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注意到:


  (一)消除幼儿的害怕心理


恐惧是一种不良情绪表现,是幼儿期较突出的负性情绪。孩子的害怕心理是年龄的增长、与成人思想交流、对外部世界进行认识思考过程中出现的。


引起孩子害怕心理的原因很多:环境、事件、压力、认知等等。一般来说,孩子的害怕心理多半是被恐吓出来的,这些情况大多是大人,尤其是家长造成的,当孩子不乖或不顺从大人意志时,许多家长拿出惯用的伎俩吓唬孩子迫使他就范。如:不乖睡觉鬼会来的;再哭,一个人关到黑乎乎的小房子里去,那屋子里面有大老鼠;不诚实被狼吃掉;被持枪警察抓住;不吃饭就送到医院让医生打针等等。


既使这些做法可以暂时地使孩子乖乖听话,但对孩子心理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首先,这种疑惧心理影响孩子的躯体健康,过度恐吓会引起精神压力,使内心冲突加剧。长此以往,会使大脑发生生理病变,内分失调,内脏功能紊乱,从而给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


其次,这也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用吓人的狼、虎、鬼来吓唬孩子,长期以来会给他们建立一种条件反射,以后孩子一听到这类事物,就会恐惧,形成胆小、拘谨、怯懦、软弱等不良的个性。


  再次,也不利于孩子客观的、正确的认识事物。用警察、医生等工作人员来恐吓孩子,会造成孩子误解,产生一些错误理念。


所以消除幼儿害怕心理是相当重要,假如只讲一些空话,如"不要害怕"、"有爸爸妈妈在不用怕"等,是没用的,有时反而加深孩子的害怕心理。为此,首先不能斥责孩子"胆小鬼",这样会使他们更胆小、自卑。当然在孩子不听话时老师也不要恐吓孩子,而是真诚地尊重、关心、爱护这些孩子。与此同时应通过讲科学道理,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耐心进行教育、启发和鼓励,让孩子明白世界上是没有魔鬼、怪物之类的东西,帮助孩子消除来自客观环境的某些疑惧心理和精神压力,使他们愉快、轻松、勇敢地面对生活。


   ( 二) 培养幼儿的谦让精神


  无论是孩子或是成人,谦让都是一种美德,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技能。中国自古有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谦让的品质,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环境、与人和睦相处、深受同伴欢迎的人。


  幼儿没有谦让精神,原因是来源于孩子的"自我中心"。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导致他们形成了只顾自己,唯我独尊的心理,他们仅仅要求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对自己有何付出了多少。"自我中心"导致的结果则是自私,阻碍了孩子社会性行为的形成和发展。针对幼儿这种"自欺欺人以我为中心"的行为,我们幼教工作者首当其冲地去阻止其形成。平时要教育孩子为幼儿园、为班级、为家庭尽一点责,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每一位幼儿都可以享受一定的权利,也应当履行一定的义务。如:从小事做起,整理学习用品,排放小椅子,协助整理活动室,分发饭碗等,在家里也应该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扫地、倒垃圾、整理自己的衣物、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小房间,不要生怕累了孩子而什么事不让孩子干,什么事都为孩子包办,殊不知此迁就纵容,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很容易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而且有谦让精神的孩子能和他人友好相处,体会到更多同伴之间的亲切和快乐,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仔细留心地观察,


从而进行及时指导,使他们从小树立起宝贵的谦让精神。因此,从小真培养孩子的谦让精神势在必行。


 (三) 培养幼儿的分享精神


 有时幼儿会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如: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要挑好的玩具,把好的


东西藏起来,留给自己不让别人分享。分享是一种好的行为,教师应首先让孩子体会属于分享的一份快乐,当孩子与伙伴一起分享玩具或食用时,总会得到同伴亲切的微笑和大人的夸奖。这样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懂得,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与此同时,老师和家长在发现孩子主动表现分享行为时,应及时鼓励和表扬,说一些有感染力的话,


如:你懂得了好东西和小朋友们分享就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这样孩子就渐渐理解"与人同乐"的道理,养成谦让、共同分享的好品质。


 幼儿年龄差异,也势必造成了幼儿心理问题的差异


。经测查中班幼儿忌妒、逆反心理强的现象普遍存在,且较易对已犯的错误进行狡辩,改后易反复,虚荣心强等特点。因此,中班幼儿心理教育中应着重注意:


  (一) 消除幼儿的嫉妒心理


  别看幼儿都是(4--6)岁的孩子,心思可不比成人简单。他们竞争中暗暗滋生一种名为嫉妒的消极心理,转而形成一种不正确的嫉恨。老师表扬了一个好的孩子,而另一个孩子没有得到赞扬,可孩子他们就会表现出闷闷不乐的情绪,因自己没有得到表扬而不高兴,压抑久了,这种"不高兴"便转移到别一个幼儿身上变成嫉恨。有的孩子为了攻击对方,会在老师面前抵毁他,打小报告,甚至扬言和他有仇,为他的失败而幸灾乐祸等等。


  嫉妒是表现在幼儿身上的一种十分典型的毛病,它强烈地影响到幼儿情绪的稳定和快乐


,影响集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教师应力除孩子的嫉妒心理,给他们纯粹、烂漫的童


心。作为保教工作的我们地教育活动中,先让孩子了解竟争是必然的,大家都要踊跃地竟争


,争做最好的。其次让孩子知道竟争终归是在友好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老师可在组织活动


时或比赛时加以灌输。如:幼儿要相互合作、帮助,为彼此取得的进步而高兴。对于那些已经存在嫉妒的孩子,教师应小心地区婉转地询问


他不高兴的原因,或许多让孩子倾吐心中的不快乐,有些好胜心强的孩子。应正确地进行输导,并加以鼓励,你下次也一定做得很好,给予了孩子自信,他的嫉妒心也会自然而然烟消云散了。


  总之,在幼儿期,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只有从小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所以,这样的重任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刻不容


缓的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责职。


  (二)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如果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和幼儿就很难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一是建立相互间友好的关系。作为教师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要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幼儿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觉得你是他们的一分子,是知心的朋友。


   二是对事不对人。在工作中教师常对那些顽皮、淘气的幼儿批评得多,关心得少。久而久之,很容易对这类


幼儿产生偏见和反感,看什么都不顺眼。以至于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正是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因此,克服凭主观臆断不能容人的作法,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是不翻旧帐。本来这个幼儿只做错了一件事,如果我们将以往的问题一五一十地抖出,就容易被幼儿认为你不喜欢他,从而对你产生反感,这样会使本来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


 (三)针对辩解心理,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身错误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幼儿犯错误后总爱找出客观理由或者将责任推托到其它幼儿身上。目的是为逃避教师的批评,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指出幼儿错在哪里,这样幼儿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不易为自己开脱。其好处具体讲:一是表明你对他的问题了如指掌,从而打消他想蒙混过关的念头;二是不给幼儿辩解错误的机会,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三是帮助幼儿从自身查找问题。使幼儿在今后出现类似问题时,能学会认识自身的错误。


   (四)针对敏感心理,把握教育的时机


一般情况下,幼儿犯了错误并不注重错误的本身,而是往往注重教师对他的态度。这时就会对教师的一举一动特别敏感,如果教师不了解幼儿这一心理特点,就会错过教育时机。


  一是避免心理逆反作用,多数犯了错误的幼儿心理防卫意识比较严重,这时如果你立刻去批评他,可能很容易引起他的反感,甚至还会认为你为难他、刁难他,因此避开这个敏感时刻,待幼儿心理恢复平静后,再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


  二是切勿延误教育时机。超过时限,事物本身的影响力就随之消弱,如幼儿所做的一件事,在这几天后你在问他时,他可能已经忘记了。同样对幼儿出现的错误,如果不及时教育趁热打铁,那再严厉的教育,也会变的无足轻重。


  三是对能主动承认错误的幼儿,教师要点到为止,不要讲的太多,尤其对那些已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幼儿更不宜讲的太多,以免适得其反。


(五)针对虚荣心理,用表扬结束批评


一般来讲,虚荣心和自尊心人皆有之,儿童也不例外。作为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用表扬来结束批评,这样有利于幼儿认识错误,树立自信心。反之,如教师在幼儿犯错误时采取先表扬后批评的办法,效果会怎样呢?试想,如果你做错了一件事,有人先表扬你,你一定会认为他居心不良,倒霉的事可能还在后面呢,表扬对你来讲其实并不困难。而如果用表扬来结束批评,会使批评和表扬都能发挥作用。


  (六)针对“失宠”心理,多给幼儿一些爱


 实际生活中,我们大都喜欢漂亮、聪明、可爱、听话的孩子,而对那些长得不好看、反应慢、学习差的幼儿关心不多,爱护不够。尽管做为教师并非有意如此,但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这一问题,而那些不得宠的孩子恰恰是最需要关心和爱护的。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果将爱和关心侧重给那些平时较为不得宠的幼儿,他们的进步往往是非常明显的,而这些爱和关心对于得宠的幼儿看来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这就告诉我们,做为教师应多留意那些平时不起眼、讲话少、性格内向的儿童,多给他们表现和参与的机会,使他们身心能健康发展,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七) 针对反复心理,教育要有连续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寒,帮助幼儿彻底克服缺点,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许多教育者由于急于求成,只重治标,不重治本,忽视幼儿存在的反复心理,结果导致一些幼儿不断犯类似错误。实践证明,对于犯了错误的幼儿进行教育,无论当前效果是好是坏,其后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具体的讲,一是善于观察言行,尽管幼儿心理不易把握,但思想主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只有紧紧把握这一环节,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即使出现反复,也可对症下药。二是要有明确的态度。如果你要求幼儿有所改变,却对他所做的事不闻不问,他可能会失去积极性,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对于幼儿的表现要及时表明态度,正确的给予肯定,错误的予以制止。三是要帮助幼儿树立学习榜样,激发争强好胜心理,积极努力向上。



   马斯络曾利用五个层次需要的理论说明,当人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满足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幼儿虽然年龄小仍有强烈的情感、自尊感、成功感……的需要。


成人时刻注意满足每个幼儿的心理需要,在活动过程中发掘各人的长处,使幼儿在得到同伴、老师的赞许和尊重的同时,感受到自己的集体中的位置,心理需要得到极大满足。进而产生积极情绪,激发其主动积极地学习,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产生自豪感同时体验到交流情感的乐趣。当然除了在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中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宣传幼儿心理保健的知识,取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配合,通力合作使幼儿能够活泼、健康、快乐的成长。



小宝门门都考了100分~~~喂,醒醒,枕头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