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飘  发表于 2011-6-13 14:16:48| 1526 次查看 | 0 条回复

孩子早恋怎么办?




那天跟一位家长交流,无意间谈到现在孩子对待男女同学间关系的态度,因贝贝经常口无遮拦地谈及班里的一些事,包括男女同学的关系,我对此了解得较多,自以为有点发言权,便顺嘴说:听说年级和班里的有些男女学生开始有“朦胧”的关系了。那位家长似乎对此一无所知,听后显得很是吃惊,先是一个劲地说没听自己孩子说起过一个字,然后急切地问我,他家的孩子是否也开始“朦胧”了。



我自觉有些失言,也因此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象贝贝一样关注此事,或者象贝贝一样在家长面前口无遮拦。有的孩子,大概以男孩子居多,在十二三岁这个年龄上基本还对此事完全没有感觉呢。而有的孩子,则已经开始对这类事情表现出了特殊的关注。更有少数,会凭着“朦胧”的感觉去尝试着身体力行之。




    贝贝的快乐寒假



从贝贝介绍的情况来看,她身边的孩子当中,上述三种情况都有。而她,大约属于第二种——关注型。作为家长来说,当然本能地希望孩子对这些事越少关注越好、越晚关注越好,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良好的营养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让我们的孩子在比我们当年小得多的年龄,以令我们措手不及的方式,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他们要“懂事”了。



曾经有意识地读过不少有关少男少女关系方面的资料,却始终也没理出个明晰的思路来。我不敢贸然对少男少女间的“朦胧”说支持,因为漫长的青春期变数太多,成年后的回首与回味,品到的往往是满嘴的青涩。但我更不敢盲目地对这种“朦胧”说不,因为本属最纯真最美好的人类情感,处之不慎,可能导致令人遗憾、痛心甚至追悔莫及的后果来。



孩子开始“朦胧”了,家长该怎么办?许多家长的做法很有意思,在孩子尚未“朦胧”之时就打下大剂量的“预防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慷慨激昂,声泪俱下,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少男少女的“朦胧”是洪水猛兽,是恶魔撒旦,一定要“全民共讨之、全党共株之”,云云。这种方式一般来说还是比较有效的,许多孩子会被这种阵势吓住,本能地产生强烈的抵触和防范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的意图还是达到了。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对未成熟的孩子过分妖魔化某种情感,可能会让在孩子成年以后甚至终其一生都有一种难言的心理阴影。这种感受相信相当一些过来人都是有所体会的。况且,并非所有的孩子都会被吓住,那些没被吓住的孩子,会以家长无法察觉的方式,将“朦胧”进行到底……



还有一类家长属于迟钝型,对孩子的变化几无所察。当然有时也未必是家长迟钝,而“实在是孩子太狡猾”。孩子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家长眼里的孩子依然清纯得象张白纸,而实则孩子发出和收到的所谓“情书”、“情话”,足以让老爸老妈听后羞得把脑袋藏到裤裆里。讲个未经考证的案例:家长担心孩子有手机会“惹事”,特意不给孩子买手机,而孩子拿着家长给的零花钱买充值卡,然后借同学的手机发“情书”。一脸纯真的孩子回到家里,听着爸妈当着别人的面夸自己“啥事也不懂”,不知心里是否狂笑不止。读到这里的家长要当心呢,没准您的孩子也在此列,而您本人还蒙在鼓里哩。



孩子要“朦胧”了,家长首先必须敏感,即便没有发现情况,也要保持高度警觉,尤其不能自欺欺人。但敏感也好,警觉也罢,必须要建立在对“朦胧”的正确认知上,“朦胧”本身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孩子是健康的、正常的,才会“朦胧”;永远不会“朦胧”的孩子,会让家长急死的。坏的不是“朦胧”本身,而在于对“朦胧”的失控,这个“控”,既包括孩子对“朦胧”的控制,也包括家长对“朦胧”的控制。而控制的核心,不在于“堵”,而恰恰在于“疏”。所谓“疏”,其实也并不复杂,一曰正面评价,即从始至终都要告诉孩子,男女之间的感情是极其美好的,绝对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二曰正确对待,孩子“朦胧”之前不要狂打预防针,点到为止;发现孩子要“朦胧”了,也不必如临大敌,坦然告知孩子家长会正确对待,也要求孩子正确对待。三曰明察秋毫,家长的态度如果是“严防死守”,那么孩子一旦“朦胧”了,绝对会“坚壁清野”;假使有的家长放低身段,摆出“正确对待”的架式,一些孩子仍然会“戒心重重”,此时家长务必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发现孩子的“蛛丝马迹”,以利对症下药。四曰因势利导,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纯真感情,切忌伤害孩子自尊,要让孩子明确,家长不干涉孩子的“朦胧”,并不是家长支持“早恋”,而恰恰是因为家长不认为这是“早恋”。过去曾经发生过的无数弄假成真、弄巧成拙的故事,往往是由于家长的粗暴和愚昧。“朦胧”的接触,其实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可怕,只要这种“接触”所处的环境是健康的,是在家长的密切关注和正确引导之下的,它能带给孩子的,应当是利大于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