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小荷  发表于 2015-8-8 21:19:29| 1296 次查看 | 5 条回复

【节气养生·立秋】先调脾胃后进补


立秋养生

立秋又称交秋,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在养生上,立秋作为秋天的开端,此时自然界的阳气变化也从“长”的状态转向“收”的状态。立秋饮食调养宜补养脾胃,这样做既是对夏季耗损的弥补,也是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




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

立秋后天气仍热,且雨水多,常湿热交蒸,合为湿热邪气。“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再加上此时人们仍喜食生冷瓜果、冷饮,更易致脾阳不振,水湿停聚,表现为水肿或腹泻。因此说,早秋脾容易伤于湿,且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复发种下病根。


为了保养脾胃,立秋时节可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芡实、山药、豇豆、小米、薏米等,忌生冷食物,因为此时虽然天气尚热,但阳气已开始收敛,过吃生冷阴寒食物易损伤脾阳;如西瓜、香瓜等。




除了湿,立秋还要防秋燥。在食疗方面,不宜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而应以淡补为主。所谓“淡补”,是指补而不腻,一方面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与肉食相比,部分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中医养生还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遭遇“秋老虎”,体弱须防“阴暑”

初秋天气虽然有了凉意,但还有末伏没有过去,所以形成了一种立秋时节独特的气候现象——白天天气炎热,而早晚却比较凉爽。由于早晚温差较大,因此也易出现中暑现象。

中暑有阴、阳之分。阳暑是由酷热造成的。阴暑,中医学认为是“静而的得之”“避暑乘凉得之”。立秋后易发阴暑,就是因为此时昼夜温差加大,皮肤腠理开合频繁,若一味贪图寒凉,一热一凉之间让虚邪贼风有机可乘,更加大了伤阴暑的概率。




所以预防阴暑,首先不要贪图寒凉,特别需要注意夜晚穿衣、盖被。其次,饮食上除了少吃寒凉食物外,常喝稀饭、菜汤、豆浆、果汁,多吃养阴的食物,如萝卜、茅根、茡荠、番茄等,都可以预防阴暑。

对于阴暑的治疗,首推香薷饮与藿香正气水。除此之外,刮痧也是中暑的克星之一。






太急燥了,要平心静气
hznmw  评论于  2015-8-8 21:26:14
尊重劳动成果从我做起
苏-11-菲妈  评论于  2015-8-8 23:33:42
谢谢你总是能从你分享贴里学到知识
我的爱币满屋子,求爱贝发美元啊!
kuchingcat  评论于  2015-8-9 10:50:57
感谢楼主的分享。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恬玉爸爸  评论于  2015-8-9 15:22:16
收藏了,谢谢啊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lemontreeleaf  评论于  2015-8-10 10:08:10
儿子爱吃凉的,以后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