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e  发表于 2011-5-9 16:30:13| 1500 次查看 | 0 条回复

金融危机之后,以美联储为首的各国央行普遍奉行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宽裕流动性和世界经济复苏的支持下,大宗商品的价格一路飙升。期间虽然有所反复,但始终不改上行趋势。去年11月,大宗商品市场曾出现过一次剧烈的调整,但在石油和贵金属的带领下,新一轮升势迅速展开。


在累积了数月的涨幅之后,暴风骤雨般的下跌再次袭来。52日上午,现货白银价格在短短11分钟内就暴跌12%55日,国际油价亦出现暴跌。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大跌9.17美元,收于每桶99.80美元,跌幅为8.39%。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大幅下挫10.39美元,收于每桶110.80美元,跌幅为8.57%。当天该价格一度下跌超过12美元,单日跌幅迫近雷曼兄弟破产后的水平。纽约黄金期货则下跌了2.2%,跌破1500美元。追踪一篮子大宗商品的CRB指数当天下跌3.9%,为两年来最大跌幅。


巧合的是,此次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正好发生在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嘉能可公布其巨额首次公开发行(IPO)细节后的第二天。回顾历史,高盛和黑石进行IPO时,也正好处于各自市场的最高水平。而且,高盛曾在4月中旬发布报告,建议投资人停止买入并减持大宗商品,因为原油、黄金和铜会在未来36个月下跌。一时间,关于大宗商品市场是否已见顶的猜测四起。虽然历史并不总是重复,但展望未来,我们确实有理由保持更多的谨慎。


首先,主要经济体央行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前景渐渐清晰,由此带来的流动性收紧的预期逐渐升温。考虑到通胀率持续高出调控目标,欧洲央行已于4月率先加息。在货币政策方面更为宽松的美联储,则在最新的议息会议上表示,将继续完成第二轮量化宽松(QE2),但并未提及传说中的QE3


这意味着,今年6月底QE2结束后,若美国经济并未出现较大衰退,美联储可能开始尝试收缩资产负债表,并于今年底明年初逐步启动加息周期。欧美央行的加息,将使资金成本上升。同时,美国的加息,将推动美元走强,进一步给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构成压力。实际上,在55日大宗商品的暴跌中,美元的走强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天欧元因欧洲央行二次加息预期降温而走软,推动美元指数大举反弹,一举收复5日线和10日线。

其次,大宗商品的主要买家,是以中国、印度等国家为首的新兴市场。然而,新兴市场的通胀压力从去年开始便日益加大,各国的经济政策纷纷转向,短期内非但没有放松的可能,甚至还会进一步收紧。例如,印度央行3日将两项主要货币政策利率提高了50个基点,加息幅度比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测高一倍。


印度央行还预计,印度经济本财政年度的增速预计在8%左右,低于上一财年的8.6%。随着利率的上升,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有放缓之势,进而拖累经济增速,这使得大宗商品上涨的基本面不再安如磐石。


由此可见,在今年的形势下,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大幅上行的动力已经不足。就算市场能在此次暴跌后站稳脚跟乃至收复失地,也很有可能走向震荡筑顶,上行空间有限,相反,下行的风险却呈上升之势。对中国经济而言,大宗商品走势的转弱当然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输入型通胀的压力有望逐渐缓解。根据中金公司的研究,在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上升10%,拉升CPI上涨0.4%。若大宗商品能向下调整20%,对CPI的回落大有裨益。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一个微妙的时点上,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罕见暴跌。虽然目前尚不能断言商品市场就此反转,但从多个因素来看,支撑大宗商品上行的动力已渐趋疲弱,大宗商品市场很可能已到了金融危机以来的阶段性顶部。不过,这一变化对于缓解中国的输入型通胀倒是个正面消息。
太忙了,每天想好的计划总是被打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