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CEO  发表于 2011-5-4 17:15:31| 1660 次查看 | 2 条回复

1、 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想要管制孩子的冲动,因为这些是我们过去的成长经历,是已经习得的,是社会文化,是已经渗透到了我们血液中的东西,它会悄然无息地、不知不觉地出现在我们的头脑和口头上。

2、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讥讽、谩骂、警告以及威胁性的言辞总在我们耳畔响起。那些话语,那样的表达方式已经在耳濡目染中深深印在我们的头脑中,化为了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岁。我们文化中最习惯、最常用的否定式,潜伏在我们的身体中,伺机而动。那些词语句已经静悄悄地埋在我们的嘴角,总在我们不防备时脱口而出。

要有严格的自我控制和深思熟虑才能避免脱口而出我们父母对我们说的那一套。以前说得自然,不觉得不妥当,现在尽管还会觉得控制不住会说出那些话,唯一的差别是现在我们意识到了自己在说些话。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就是进步,是转变的开始。

3、没有哪位家长不说自己是爱孩子的。

我们表达爱的方式有时非常奇特。挖苦孩子,指责孩子,折磨孩子,成了我们习惯的爱孩子的方式。正面表达似乎成了一件很难的事。不愿用语言表达爱,毫不犹豫地把抱怨、责备、憎恨的话挂在嘴边。

4、做医生,要先学习;做律师,也要先学习;做很多的工作,我们要先学习,然后再考取一定的资格证后,才能从业。但是做家长,却不用学习,生个孩子就上岗做家长了。我们也从来没有意识到去学习怎么做家长,怎么与孩子相处和交流,怎么教育孩子。

我们也从来没有试着去了解孩子,当我们已经无法教育孩子时,我们无力引导他们走出冲突与困惑时,我们就热衷于对孩子质疑和谴责,指责他们生活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我们已经习惯给孩子们打上“娇生惯养,缺乏勇敢心,没有上进心,成不了大器”的标签。

其实这是我们大人缺乏包容和对话的表现,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漠视。

我们习惯了独断专横,不愿放下身段去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只是想按照心目中的标准来教导孩子,只希望孩子“听话”。

5、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偏见,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说教,对孩子的耳朵进行灌输来解决问题。我们通常把孩子看成是一个被动的接受体,而不是一个主动的学习体。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习惯对孩子不停地说,反反复复地说,以为说了就是教育了。

蒙特梭利说:“人必须自我建构,最后达到自制而自我引导。”

6、改变孩子的确是很难的。

更难的是改变我们自己。而改变我们的难处往往在改变我们的观念。

我们不能总把孩子想成是需要纠正的“问题”。我们不能总觉得因为我们是大人,我们的想法就一定正确,不能总以为如果我们不够严厉,孩子就会骑到我们的头上。

7、孩子的内心世界非常复杂,绝对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们对孩子的内心世界的了解非常少,却自以为懂得很多。原因是我们处在强势,经常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孩子,逼迫孩子以大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来学习和做事。

尽量接受孩子的感受,倾听他的难处,努力排除自己的主观看法,不妄加评论,不说教,不试图劝说。

8、我们往往把自己看着是孩子的造物主。站在自己的立场来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正确,把自己当着标尺来衡量孩子的好与坏,认为自己是正确和完美的,孩子必须以他们的标准来说话做事。

可笑的是,我们往往把这些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称为教育。

孩子,咱家不穷,鸭蛋就不要带回来了吧!
聪明宝宝  评论于  2011-5-9 11:43:38
养孩子都会养,但是教育是个例外,需要经验的。。要我看还有运气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cherfange  评论于  2011-5-12 11:32:28
会不会都是教出来的,而且要看家长和孩子两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