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xg4760  发表于 2013-8-27 11:44:45| 2230 次查看 | 5 条回复

终于孩子马上开学了,我这暑期陪读也算正式下岗了,现在终于有自己的一点时间,来发表下自己的见解了!月初的时候,针对”卢浮宫的泡脚"问题,引起了网上的热议,当时很多人都在探讨我国是如何的文明不自信,如何的崇洋媚外。因为外国人也泡脚,为何就端端只说国人呢?

这个文明不自信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暂且不谈。我认为这种类似不文明的事件已经发生得太多了,在印度神庙刻“到此一游”、在新加坡随地吐痰、在迪斯尼乐园插队……种种不文明的行为让本是“礼仪之邦”的中国在全世界人面前“直不起腰板”。早间就在网上流传,多数国家将类似于“请排队”、“请勿乱扔垃圾”的警示牌仅以简体中文标出,对外大批“出口”的中国游客似乎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国人也对这些“丢人丢到全世界”的行为嗤之以鼻。

那么为什么我们堂堂的“礼仪之邦”,会在近年收到如此多的非议呢?我感觉还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长短腿的发展!过高的重视我们孩子的成绩,反而忽视对孩子心灵的培养。不少孩子内心麻木不仁,优等生却没有优等情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教育的失败,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如何才能落实下去呢?其实近年来JW已经进行了很多的努力,一再给学生减负,一再进行教育改革。

但是最终,素质教育没能落实下去。我们的孩子还是为了高分,名校而转战于各大培训机构。

其实德育教育跟知识性教育是不同的,是要家长和学校通过点滴的日常生活,慢慢渗透到孩子的心灵当中的。那么到底需要如何落实呢?我感觉需要家校双方的努力。

一、发扬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思路,将品德教育落到实处

相信很多小学都将这门课作为一个大空的科目,其实品德课才是正规的告诉孩子应该如何为人的非常重要的学习科目。孩子们可以不知道3+3等于几,100是多少的平方,但是不能不知道“德”是什么。所以我认为,首先应该加强思想品德课老师自身的品德素质以及教学质量。让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才能够去模仿。

二、家庭品德教育。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地方,成为了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场所。首先,父母一定要树立好榜样带头作用。一定要自己有德,才能让孩子知道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德。其次,要在日常生活中,告诉孩子好坏,让他能够明辨是非。知道怎么才是品德高尚,如此做会受到惩罚。最后,家庭教育一定要言行合一。不能爸爸一套,爷爷奶奶一套。德育教育也是需要统一思想的。

三、社会舆论导向。

目前的社会的舆论导向虽然在很大一个程度上都是赞扬高尚品德,唾弃品德低下的。但是在网络上仍然会出现一些品德低下的人给孩子们以错误的导向。所以一定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一些德高望重的榜样,最终孩子才能效仿。

我认为关于德育就应该这样做,不知道其他爸爸妈妈是不是有更好的意见。欢迎一起来讨论讨论,毕竟一家之言就如同死水,无法提高,所以,大家都来讨论讨论。最好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参与到。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够更加的有德,我们的国人才能够德行天下。

jade妈  评论于  2013-8-27 11:46:50
看看呢
dax56301  评论于  2013-8-27 11:47:52
lovehan  评论于  2013-9-7 14:45:28
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无法与道德同步,一片和谐繁荣的景象下是恶性事件不绝发生和国人冷漠和习以为常。
  针对这种情况,大致总结起来,导致中国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人们被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成果冲昏头脑,物质的享乐代替德行上的修养,也就是精致发展的与道德建设的不平衡。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在中国人面前展开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中国人耳目一新。面对突然的变化、豁然的局面、繁杂的环境、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反差极大的生活,人们来不及思考,这一时期的思想领域,旧的东西被丢掉,而新的东西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处于一种迷茫的状况,加之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人们也就自然放松自我道德修养。
  2 学校缺少德行教育单方面注重升学率、就业率等表面指标,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教育的育人功能,当然学校教育也在始终如一地不断地完善着理论、追求着实效,在对学生进行着道德教育,但这些尽乎理想的理论,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有时也难以解答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面对如此纷繁的社会大环境和繁重的教学、课业负担的重压,真可谓杯水车薪。
  3 家庭德育教育的单一对孩子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中国人面对这一铁的事实,对教育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孩子的教育成了每个家庭生活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内容,成绩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重点话题,而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却少之又少,家庭德育明显滞后。一方面,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更多地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和智能开发,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让孩子涉及与学习无关的事宜,诸如家务劳动、接人待物、参加各种活动等,而且众星捧月式的家庭成员结构和生活氛围,也没有给孩子提供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的机会。繁重的学习负担和课外学习班充斥他们稚嫩的童年时代和快乐的少年时代,他们成了学习的工具。其结果是许多孩子高分低能,不能也不会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家长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没有意识到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不良表现,不懂得教育,更不懂如何教育,视给孩子提供所谓的良好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为己任。再者,许多家长意识到德育的重要,但教育方式不适,粗暴行事,只告诉孩子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却不与孩子沟通,其结果,或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使孩子没有主见,只知顺从。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并欲纠正时,其已形成的生活习惯、品行性格、思维习惯纠正起来谈何容易。这种家庭教育的滞后性,给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的爱币满屋子,求爱贝发美元啊!
lovehan  评论于  2013-9-7 14:47:26
4 社会德育教育主流的无力直接影响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形成
  社会德育包含的范围极广,如今,媒体导向、通讯手段、现身教育、现实生活状况等都对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媒体宣传是社会教育的一种极重要的手段,一个学生从他懂事的时候起,接受广播、电视、杂志、唱片的影响和教育要多于学校,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要比教师和家长的说服教育更具实力,更有说服作用。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歌星、影星、运动明星,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崇拜偶像,或者是某颗“星”的粉丝,但对其他知名人士却知之甚少。诚然,每一次的宣传活动都有很好的主题,但这些主题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被形式所掩盖,从而使得学生更多地关注宣传的形式,而忽略内容。如今在青少年中间出现的“崇拜危机”与媒体宣传不无关系。其实,在社会教育方面从未放松过,如1981年由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因救落入粪池的老农而英勇献身的事迹引发的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大讨论、“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倡导、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提出、英模的演讲、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等,然而,学生更多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现实生活中不变的事实,给学生带来的是“事实胜于雄辩”的影响和教育。其他如电脑、手机的影响、长辈和朋友的现身教育、金钱的诱惑等,这些“事实”现象使学生对道德教育失去足够的信任。

5 经济发展对德育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展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从社会表象上看,在学生的眼里,看到更多的是人们头脑中利益多了,理想少了;见利忘义的人多了,见义勇为的人少了;骗子多了,老实人少了;奸商多了,标兵少了;假的多了,真的少了;索取的多了,奉献的少了;贪官多了,公仆少了。而且,一些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面对如此缤纷的社会现象,那些理想的、理论的、书本的德育很难改变学生眼中的信息,这种社会事实的“反馈教育”,对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的缺失和教育在这方面的空白成为当今社会诸多的信任危机和整体道德素质滑坡的根源,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对症下药,才能从本源上解决问题。因此,国学经典的教育应运而生,势在必行。纵观历史,无论是哪一个历史时期,德育教育都占着主导地位。在当代学习国学经典是治疗到的衰落的良药。
  国学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儒家的思想核心就是“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仁者,爱人”,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时时处处把自己放在同等人的位置上,推己及人,充分地为他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意志和心愿,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不强加给别人,这种思想的出发点是破除一切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自我中心主义,因此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以政为德”、“节用爱人”,主张重视教养,增强国力。
  “仁”也是儒家提出的最高道德修养准则,众所周知,孔子是身份注重教养的,他认为,作为君子,一定要有人格,有志向,能明辨是非,能守死善道,他提出,人要修德,讲学,改不善。“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身体发肤,授之父母。”父母是生育我们的恩人,要懂得知恩图报,凡为人子,孝当竭力,夙兴温请,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孝是动物的天性光明也是人间永恒的真理所在。
  诚信,是处世的原则。“言必信,行必果”作为衡量个人的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对      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以诚待人”要求我们要诚实,态度要诚恳,讲话要坦诚。待人以诚,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功利思想,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一定能在波此间建立深厚的情谊。坚持以诚待人,萍水相逢就可成为朋友,沦落天涯可觅知音,失意之时不冷落朋友,失意之时才有贵人相助,唯有真心才能换的真心,真情换的真情,这才是处世的真谛所在。

      现在社会的诸多道德问题都是出在根源上的,古人的一些优秀的传统和文明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文化要义就是像种子一样,会萌发文明开化的幼芽。而这些正是现代头脑被物欲充斥着的虚空的身体所需要的最富营养的补充品,现代一批民族主义者的观点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之说,他的意思是中国自从当年南宋与蒙元的崖山一战之后,伴随着南宋少帝和10万余朝廷大臣的跳海自杀,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自尊心损失殆尽。后来蛮夷入侵华夏大地,奴役剩下的百姓,我们的文明的积累和发展被破坏。
  


我的爱币满屋子,求爱贝发美元啊!
lovehan  评论于  2013-9-7 14:47:39
我时常想,中华遗风,究竟会有何等的团结与彪悍,连相对柔弱的南宋,都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这样的气节,何时能再次拥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只能靠当代人的奋斗和努力,当代意义下的国学,绝不仅仅只是从讲一些论语心得,品一些三国故事来发扬和继承的,它需要一个更长久也是更系统的的教育和学习,需要社会人士的思想认识和ZF支持为基础,以传承华夏文明的赤诚之心为沃土,以国学经典要义为母本,重新孕育和发展垂世而独立的最大原创性文明。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的繁荣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一个国家在道德方面世风日下,恐怕也很难实现长期的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追求礼仪道德的民族,历史上也有着无数感人的道德故事:孔融让梨中的谦让、孟光梁鸿举案齐眉中的和睦、陶母言传身教中的爱子、乐羊子妻断机劝夫中的深明大义……每个故事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道德风尚,也必将成为今天我们治疗社会道德衰落的良药,而国学教育则是重拾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的的必要手段。
我的爱币满屋子,求爱贝发美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