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e  发表于 2012-4-6 13:56:43| 1706 次查看 | 0 条回复

上月末,《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11》在北京发布。调查显示,在进行就业选择时,越来越多的“北上广”大学生选择到基层,把目光转向二线城市,尤其是回生源地或大学所在城市寻求发展机会。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眼界放得更宽广,地点的选择也更加务实,不再迷恋大城市。有学者表示,大学生多趋向的就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中西部地区就业结构失衡问题,也能让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呈正常化流动趋势。

但这种现象不应只是昙花一现,应该有相关优势政策和优良条件促使学生自我选择去西部、下基层。有评论称,离开一线城市是年轻人的理性行为。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当一线城市无法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时,年轻人就会回归理性,离开一线城市,在二、三线城市寻找对口的就业岗位。

大城市带给这些渴望留在一线城市群体的最大压力是就业空间压力,其次是生活条件,房价上涨直接影响年轻人的就业地区选择,高房价让年轻人在一线城市面前止步不前。但值得注意的是,“回流”是个好现象,可是如何接纳“回流”人群,如何让他们感受到被接纳的诚意,让他们愿意、主动甚至带动其他人一起合理化“回流”,是目前社会的一个空白点。

很多选择从“北上广”“回流”的大学生和职业白领,因为不习惯又“溜回去”,这对希望引进人才的二、三线城市来讲,是值得反思的事情。

对此,二、三线城市应该把政策放开,比如能否解决这一群体的户口或者就业保障问题;针对这部分人的情感和娱乐放松的问题,能否有一个机构或者社团让他们有交流的场所;要让他们有工作的成就感、晋升感和荣耀感,让他们感觉到与这个城市的关联性,这样他们就会与城市主动互动。

太忙了,每天想好的计划总是被打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