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名师解析
时间:2012-06-15 16:04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如现代文第一语段选文规范、脉络清晰,而题目的设置也基本以考查学生的逻辑能力为主。第二语段选择的是一篇散文,题目则重在对文章进行理解和赏析上。而文言文第一语段选取了一段人物传记

纵观2012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除了整体比较平稳外,有以下几个看点值得我们关注。

语文平稳之中的四个看点(王玮    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一、每个版块及每个版块中的语段选择和题目设置分工明确,富有层次。

如现代文第一语段选文规范、脉络清晰,而题目的设置也基本以考查学生的逻辑能力为主。第二语段选择的是一篇散文,题目则重在对文章进行理解和赏析上。而文言文第一语段选取了一段人物传记,考点基本落实在文言实词、虚词、翻译和对文本信息和人物的基本理解上。文言文第二语段则是选择了一篇记文,考点基本集中在整体理解、概括和赏析上。再加以古诗词默写与赏析和作文,不难看出命题者在对古今文体、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以及从识记到鉴赏评析各种能力和写作能力上有较为全面的考虑。

这样的一种导向提示我们在教学中对语文能力的全面关注。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现在语文的教学中存在着只关注文言文教学,忽视现代文教学;或只是一味地训练识记知识,而忽略语文整体能力的培养;抑或只专注于阅读教学,而对写作教学缺乏深入研究的现状。对此,我们当以反思。

二、现代文第二语段选文有突破。

《冬阳·童年·骆驼队》属名家作品。文字简洁,却生动有韵味。其中第10题“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7段划线句”,题目涉及到对作品文字的风格鉴赏;第11题“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比加以分析”,要求考生对文本整体结构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有较好的把握;第12题“‘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题目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这样的命题虽看似提了一词,却是抓住了文本的灵魂,考生要答好此题其实是要建筑在对文本全面和深入理解基础上的。这三个题目集中体现出对文本理解的整体性。

现代文第二语段所占分值22分,权重较大。而对于这样的文本和题目会有考生不适应。林海音的文字表面看来只是闲淡几笔,但文字背后是有寓意的。而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不少教师不能静下心教,学生不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样淡淡的,温婉的,却有浓浓情绪的文字,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平时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粗疏的一面。一味的应试教育滋长了语文教学功利的一面,而这种功利往往是“短视”的。少一点所谓解题的技巧,回归语文的本色,阅读、感悟中自会有阅读能力的提高和精神的成长。

三、富有张力的作文题。

这里所说的“张力”是指题目可挖掘的空间较大。但是“写好不易”,它不仅涉及到写作的一些基本要素,还与考生的人文视野、判断力、价值观和思维能力有关。

四、文学常识和课内外结合题型缺失。

这两种题型的缺失可能是基于与学业水平考的分工考虑。但高考与学业水平考毕竟功能也有区别,且考虑高考与语文教学的良性互动,建议是否能以较自然融合的方式涉及这两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名家名篇,而教材中又重点出现的。如果常年缺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