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开学第一天,在中华路第三小学校门口,一群学生围着校长黄兰宁兴奋地问:“‘百草园’有什么活动吗?”黄校长向大家发出一份“春天的邀请”:第一项活动是走进书海,每天静读半小时,比比谁“最有才”。
昨天是开学第一天,在中华路第三小学校门口,一群学生围着校长黄兰宁兴奋地问:“‘百草园’有什么活动吗?”黄校长向大家发出一份“春天的邀请”:第一项活动是走进书海,每天静读半小时,比比谁“最有才”。
“百草园”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们学校就像一个繁荣的百草园”、“有很多新鲜好玩的活动,一个接一个,有趣极了……”黄校长说,“百草园”其实是学校的一种课程模式,依靠“老城厢”特色,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培养综合素质。
教育“就地取材”
中华路第三小学是坐落在老城厢弄堂里的一所普通小学,全校600多名学生,其中一半是外来务工者子女。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喜欢谈论各地景点、小吃等话题,这给了学校老师灵感——学校周边环境是弄堂连着弄堂,老屋套着旧宅,何不就地开发课程资源,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老师们利用业余时间,相继考察了豫园、石库门等景点,寻访了64个历史遗迹与人文景点,在此基础上开出了一系列拓宽课程,如“小八腊子游古城”、“小手建家园”、“走遍地球村”等。“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我们就开设。”品德与社会课老师于晓沁说,现在的孩子都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她顺水推舟开设出“喜羊羊游老城厢”的实践课,挖掘老城厢的地域、饮食等特色,学生劲头十足。高年级学生普遍爱玩“三国杀”游戏,语文老师孙嵘就开出“三国故事”课,介绍三国的历史和人物特点等,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美术课学素描,老师会将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画一画百年银杏树,描一描老城墙的一砖一瓦。
家常课追求精致
学生对“百草园”课程兴趣浓厚、乐于参与,如何延续他们的兴趣点并转移至课堂,是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道课题。在日常基础型课程中,老师们不着痕迹地融合“百草园”特点,追求每一堂精致的家常课,让学生亲近知识、乐学知识。
英语老师朱文卿在课中穿插了一段 “街头体验”,模仿著名英语广播对一位华侨后代的采访节目,用小笼包勾起儿时的记忆。这堂课以“小笼包”为载体,学生们不但了解弄堂特色小吃,还一起探讨民族情等话题,英语“现场秀”又锻炼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老师裘丽在讲《茶馆》一课时,联系自己曾在老城厢生活的童年、祖辈在茶馆喝茶的场景,以及温馨的老虎灶,向学生们娓娓讲述老城厢的生活乐趣。“今天的学生生活在被电子产品包围的环境中,缺乏对老城厢的情与爱。将茶馆与老城厢联系起来,学生们感觉更亲切,也更容易理解。”
“百草园”里共成长
不少家长说,他们起初并不知道“百草园”为何物,后来和孩子一起参加了“小八腊子游古城”等活动,和孩子一样喜欢上了这个课程。每门课程,仿佛一棵生机勃勃的小草,赋予孩子们知识的养分和探究未来的好奇。
去年8月,小欣怡从全国数千名小主人报的小记者中脱颖而出,当选友好形象大使并出访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最盛大的节日——佛牙节,她受到总统的亲切接见,用流利的英语做了自我介绍和世博宣传。“我现在的英语说得很溜,多亏了‘学好ABC,走遍地球村’这门课,既锻炼了我的胆量,也培养了我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四年级学生小杨的家长说,学校让孩子们自己“走进去”,慢慢打开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这是一种最自然、最合适、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上学期期末考试,学校邀请部分家长当考官,将考场“搬”到了外白渡桥:语文,考一考学生如何描摹外白渡桥;数学,算一算外白渡桥的车流量;英语,看一看你能不能成为合格的导游,向外国游客介绍展示老桥的风采……近日,学校给每位家长发了一份调查问卷,95%以上的家长对“百草园”课程表示赞同,还有不少家长要求加入,参与策划“百草园”活动——本学期学校将开设国学课,由家长担任主讲,让孩子学习一些古典文化经典著作。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