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上海 > 成长话题 > 成长烦恼 >
家长课堂:虐待动物的孩子长大后有暴力倾向
时间:2016-02-15 10:32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孩子为什么会有虐待动物的行为?有一些可能是因为天生的遗传因素,比如1993年心理学家发现,缺乏单胺氧化酶基因或单胺氧化酶活性低的男孩更容易有虐待或暴力行为。

2015年10月12日《广州日报》报道,广东财经大学大二学生虐猫事件在网络引起激烈讨论。10月8日,一段虐猫视频被发布在网上。已证实虐猫者之一是广东财经大学的大二学生刘某。视频有80秒,学生刘某用热铁烫猫咪的下体和嘴巴,让猫下油锅,把猫的舌头穿孔等,手段残忍暴力。

 
视频中配发的文字称,事发地为广东财经大学宿舍。事发前,该校学生在宠物市场购买了一些猫,此后就用各种残忍暴力手段将其虐待致死。该视频发布后,引来大量网友对虐猫行为的谴责。
 
其实这些年来学生虐待动物的事件并不少见,远到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案”,近到2015年4月2日,四川农业大学两名学生当街虐杀小猫。这些学生的虐待动物背后的心理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虐待动物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具有暴力倾向,甚至会杀人。美国预防虐待儿童与动物科研项目的负责人阿尔考说,那些对虐待动物着迷的孩子实际上已经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他认为暴力倾向会从人的幼年时期延续到成人时期。该项目研究人员在对美国100名杀人犯进行采访后得出结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幼年时期都曾以不同的方式虐待过动物。
 
更有报告指出,那些曾经虐待过动物的个人,几乎都支持体罚。虐待动物的行为不仅对仁爱和慈悲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可能会促使他们把对动物的暴力转变为对其他人使用暴力,甚至这些施暴者很可能不会对这种暴力行为感到内疚,并且可能会再次发生这种暴力行为。
 
家长课堂:虐待动物的孩子长大后有暴力倾向
 
孩子为什么会有虐待动物的行为?有一些可能是因为天生的遗传因素,比如1993年心理学家发现,缺乏单胺氧化酶基因或单胺氧化酶活性低的男孩更容易有虐待或暴力行为。
 
还有很多孩子的虐待或暴力行为,可能是因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创伤所导致。这些孩子小的时候要么受到过父母的严厉管教,甚至是体罚,要么其内心的负面情绪一向被父母所忽视。当他们内心充满愤怒却又无处表达时,就可能通过虐待小动物宣泄心中的积压的情绪。
 
家庭教育对避免孩子的暴虐行为有着重要作用,即使有些孩子先天攻击性强,只要父母从小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及仁爱品质,孩子也能做到与环境和他人的和睦相处。
 
首先,在教养方式上,父母要避免独裁型的教育风格,那些不倾听孩子意见,不关注孩子心声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让他们心理受挫,潜意识里积压不满和愤怒。特别是经常被体罚的孩子,不仅容易被父母的暴力行为伤害身心,而且粗暴教育也给他们起到了负性的示范作用,这些孩子往往缺乏爱心,更具有攻击性。
 
其次,父母要培养孩子情绪控制和疏导能力。根据挫折攻击理论,人在受到挫折时,往往会升起愤怒情绪,这种情绪会促使人做出破坏和攻击行为。很多孩子对动物的施虐行为,往往也是发泄心中郁闷,缓解情绪的一种方式。这就需要父母从小引导孩子学会合理表达和释放自己内心不满的情绪,比如当孩子哭泣时不要斥责,随着他们的年龄的成长,可以学会通过冥想、运动等方式释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再次,父母还需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称为“共情,通情达理”,最早由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提出。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同理心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即能将心比心地感觉他人的情绪及感受,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对方。
 
孩子的同理心与生俱来,但受后天的教育影响很大。如果父母共情能力很强,能及时感受到孩子内心的负面情绪,并积极做出回应,则他们就会逐渐地学会体贴和关爱他人的,生成仁爱品质,远离暴虐之心。
 
相关文章推荐: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