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重点分享一下幼儿篇,举个例子,我家孩子在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看小猪佩琪的动画片,我们通常会假设一个场景如:汉堡店。让孩子扮演收银员,爸爸扮演送餐员,妈妈扮演顾客。孩子在买卖东西的同时并制造出一点小问题,如:迷路的孩子来到汉堡店,找不到家了怎么办?
上一篇shiely与各位家长分享了”哪些方面可以发看出孩子不合群“ 以及”影响孩子不合群的原因“的话题。相信有的家长已经了解到您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以及结合您的性格特点又是什么呢。那小编希望尽快帮助家长通过某种途径,方法来找出合理的方案,帮助和培养您孩子合群的性格。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
如何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
1、父母要挤出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交谈。
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首先从自我做起.我们做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如果做父母的不善于沟通,那么怎么指望你能带动你的孩子能夸夸其谈呢?所以小编认为沟通很重要,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真实的想法,进行正确的心里疏导 ,并且主动进行教育。节假日偶可以带孩子去公园、亲戚家、好友家走走。创造出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适当条件下家长也陪在旁边同他们一起做游戏,当熟悉之后让他们自己玩。
2、父母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父母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教孩子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办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办了。
3、让孩子学会交朋友。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与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于爱捣乱、爱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纠正他们的行为,慢慢地孩子就会融入集体之中。
4、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不论是棋类还是球类,不论是田赛还是径赛,它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胆量。
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友谊的伙伴。
5、利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走出家门外出旅游、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性情,也可以培养兴趣、开放胸襟。
旅游是一种开放性活动,交际也是开放性的,两者是相通的。交际需要坦露自己,需要主动和热情,一个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不爱活动、自我封闭的人,怎么会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呢?在旅游中,有的要买车票、住旅馆、进饭店、购门票,假如父母有意识地要孩子去做这些事,那么,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触到一些新的对象,了解新的交际内容,旅游结束,见识广了、谈资多了,这又给以后的交际增加了话题。
6、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有意识地要他们进行小件物品的购买活动。
年龄较小的,八九岁的,可以叫他们买油盐酱醋;年纪稍大的,十四五岁,可以叫他们买鱼、肉、米、煤等,也可要他们买自己穿用的鞋、袜、手套之类。家中有什么旧报纸、旧衣服、空酒瓶等,可以叫他们去收购站卖。
这里重点分享一下幼儿篇,举个例子,我家孩子在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看小猪佩琪的动画片,我们通常会假设一个场景如:汉堡店。让孩子扮演收银员,爸爸扮演送餐员,妈妈扮演顾客。孩子在买卖东西的同时并制造出一点小问题,如:迷路的孩子来到汉堡店,找不到家了怎么办?孩子会假装拿起电话拨打110,家长扮演警察叔叔跟孩子互动由此展开新的话题。或者假设有位老奶奶来买汉堡,突然生病了怎么办?孩子就会假装拿起电话假装拨打120,很自然,家长就扮演医生的角色跟孩子沟通... ...最后一起解决问题。商品交易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例。在交易中,它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利于丰富交际对象和加深对人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孩子由于缺乏经验,在初次交易中可能会吃亏或出现差错,对此,父母不要过多指责,以免影响他们交际的信心。
7、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
有人说,口语是社会生活的入场券,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说话能力,因为交际的最直接形式是说,不会说,说不好,怎么交际?会说,说得巧,答得妙,其交际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
父母可时常出些模棱两可的辩论题与孩子辩辩;也可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让孩子据理反驳;对孩子平时话语中的差错,父母也可作必要的挑剔,帮助其认识。平时,也要鼓励孩子参加演讲赛,鼓励孩子上课或开会时积极发言。
8.通过幼儿园老师,创造优势互补的交往环境。老师可以把内向、不擅交往的幼儿与外向、善于交往的小朋友分在一组,同伴的示范、影响在孩子发展过程中意义非凡。要善于利用同伴影响的作用,让孩子学会交往。幼儿健康的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发展中的问题,比如不合群,也不是短期就能纠正的。家长和教师都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幼儿告别不合群。
需要注意的是,不合群和“言语障碍”、“自闭症”等是有本质上区别的。对于那些用尽办法不能奏效的孩子,家长应该向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医学工作者请教,以便及时给予孩子合理的关涉。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