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传统文化,现在的小学英语课的课时量远不如语文,即使取消了英语,增加的课时仍然会偏向对今后升学和考试有关的科目。
相信有些家长对于传统文化还是比较推崇的,但是由于环境影响使得很多孩子对于学习传统问题没有多大的兴趣。爱贝小编建议:家长想要孩子学习传统文化需要搞清楚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对于传统文化没有兴趣的原因。
鱼和熊掌能否兼得?取消小学英语是否真的就能挽救我们的母语?其实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命题,估计决策部门也没有几个人敢于拍脑袋决定。
客观地说,先生是把病看清了,却把药抓错了。如果我们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始终无法做到药到病除。与其就是否取消小学英语争论不休,倒不如花点心思寻找病因,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呢?
1.应试教育挤压了孩子的学习空间
课业负担太重,已然成为中小学教育最让人诟病的把柄。既让孩子们筋疲力尽,又让家长殚精竭虑。对于中小学生家长来说,家庭作业,几乎成了每天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一座大山,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们的睡眠和健康。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孩子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跟考试无关的东西。
虽然这些年来,大家一直在呼吁要给孩子减负,教育部门也三令五申,但事实却是,越减学生的负担越重。毋庸置疑,应试教育是罪魁祸首。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社会背景下,排名前三、角逐名校已经成为普世价值观,无论学校和老师,还是家长和孩子,都不得不唯“考分”马首是瞻。
有人也许会说,如果取消小学英语,不就可以多些时间给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了吗?其实,现在的小学英语课的课时量远不如语文,即使取消了英语,增加的课时仍然会偏向对今后升学和考试有关的科目。如此一来,只有将国学纳入升学考试之中,才能真正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但这样做,显然会背离加强传统文化学习的初衷。
2.功利心态扭曲了家长的教育观念
曾几何时,在家长圈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每个孩子至少需要掌握一门乐器、精通一门棋艺或书法、擅长一个体育项目,最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大多数学龄前的儿童以及部分中小学生,周末和假期大都在各种兴趣班之间穿梭。
很多家长让孩子上兴趣班有一个最大的误区,不是希望真正培养孩子的爱好和特长,而是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独门绝技,为以后的升学和工作增加更多的敲门砖。
抱持这样的功利目的和心态,我们往往更关注的是孩子上兴趣班学到了什么技能、掌握了多少本领、每次课的进步有多大。为了回应家长的现实需求,老师的教学方向和形式因此也逐渐变得更实用、更功利,每一次课都考虑一定要在课堂上教会孩子什么,希望孩子回家能展示给家长。
考试和分数,对于全世界的孩子而言,都是逃不掉的魔咒。但能否把孩子的成长和成绩看得同等重要,能否不唯分数是从,能否给孩子更多成长空间,却是大相径庭的。分数并不会跟随孩子一辈子,但人格和品行却会伴随孩子终身。如果家长把心态放下了,自然就会鼓励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并作为修身养性、培养品格的重要手段。
3.时代变迁影响了人们的学习兴趣
什么是真正的兴趣?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如今的孩子们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精彩纷呈的动画片在随时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惊险刺激的电子游戏像变魔法一样勾住孩子的魂,林林总总的高科技产品永远是孩子们的最爱,也总能让孩子集中注意,产生愉悦的情绪。
如此一来,那些晦涩难懂的国学,就更难引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快乐的学习状态。除非我们也把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变成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产品,能够让他们同样着迷。
4.信息社会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习惯
身处一个十分便捷的信息化社会,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学习习惯。虽然我们还保留着书面阅读的习惯,但是电子化阅读早已成为现代人的主流学习方式。遇到不懂的东西,上网搜索就可以找到无数答案;碎片化的时间,移动终端就成为获取资讯和分享知识的平台。
在如此便利的情况下,孩子们的学习习惯从小就跟以前不一样。当他们的阅读方式和学习习惯发生根本变化,如果国学的学习仍然沿袭传统的方式,难免就会被新潮的孩子们抛弃。
推荐阅读: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