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 > 成长话题 > 成长话题 >
家长如何跟孩子解释死亡
时间:2014-07-28 17:07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家长如何跟孩子解释死亡,从心理学上讲,孩子3岁时,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其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以及活动和行为的自主性、自由权,使自己感觉到“我能行”的力量。
人都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非人力可能抗拒也。但是如果小孩问起死亡这个词语的时候家长应该怎样去向孩子解释呢?爱贝小编建议:家长在跟孩子解释死亡这个词语的时候是需要采取一些技巧的。
 
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从来都是很忌讳“死亡”这两个字眼的,也很少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
 
从心理学上讲,孩子3岁时,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其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以及活动和行为的自主性、自由权,使自己感觉到“我能行”的力量。在思维上,2-6岁属于前运算阶段,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准确的分析的特点,最典型的是泛灵论,即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3-5岁的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5-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一个人或自己的身上;9岁以上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对幼儿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别注意该年龄幼儿的心理特征。
 
家长如何跟孩子解释死亡
 
所以,当你有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时,和他们直接描述死亡,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有时候由此反而可能把孩子恐吓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但是,什么是幼儿的“死亡教育”?我个人认为,“死亡教育”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当我们明白这点,孩子的勇敢、坚韧、探索都将得到极大的发展;二是“爱”的教育。
 
从教育上讲,“死亡教育”最好延伸为对生命的珍视,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应该的事情。虽然,我们要告诉孩子,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结局,但是,我们更应该告诉孩子的是,生命的意义,这样才能不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产生心理阴影。
 
但是,生死教育不用刻意为之。作为家长,需要知道下面的做法是非常禁忌的:
 
5岁前亲眼看到真实的血腥场面;
 
当着孩子说“死”可怕;
 
将“死”跟鬼魂联系在一起,和孩子说毛骨悚然的鬼故事;
 
平时用鬼、可怕的东西吓唬孩子;
 
看暴力、凶杀、恐惧片;
 
参观阴曹地府、“幻宫”展览;
 
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如果你没有让孩子接触上面的情形,当孩子没有恐惧的时候,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就不会是消极的。例如,当孩子看见了一只死去的麻雀,孩子不仅不会害怕和产生恶心的感觉,还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为此产生有趣的生命科学探索活动。
 
当我们让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的第一步,也就是尽可能消除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爱”的教育。这就是让孩子真正理解生命的终结和存在,即明白生命是从哪里来,去往哪里。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有许多东西值得留恋。
 
第二步,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不仅仅属于自己,大家都有自己的亲人、好友。孩子你虽然是家中的宝贝,但你还是家庭中的一员。这样,孩子从小就感觉到家的温暖,有困难的时候,会第一时间向家里寻求帮助。要知道,在没有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多数叛逆,而这样叛逆行为让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刺激和新鲜。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爱,不是溺爱,也不是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进行的粗暴管理。当家庭中过分溺爱孩子的时候,孩子会以“欺负”家人为乐;而当孩子反抗“粗暴”父母的时候,会以残忍或虐待狂的方式来对付其他人。所以,一个人不爱自己,就无法懂得该怎样去爱别人,真正的爱是学会我们能给别人什么。
 
第三步,让孩子接触到非人类的“死亡”。对这方面,要让孩子明白死亡是很自然的,且并不是可怕的,这样他们能以平常心面对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非人类“死亡”。家长可以采用的小技巧有:
 
玩具、书、日常用品等坏了、修不好了;
 
从大自然知生死,察觉四季转换,如种植花草,观察其一生;
 
翻出老照片,跟孩子说说自己的父母或记忆中的爷爷奶奶;
 
带孩子参加祭拜;
 
观察腐烂植物“尸体”变化,如腐烂的蔬菜或者水果;
 
打死蚊子类害虫;
 
拿宠物当媒介,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让孩子第一次接触真实动物死亡,但这个最好5岁以上;
 
当我们让我们的孩子,尽可能的克服恐惧后,又具备爱心、自信心,对自己的东西珍惜,你想,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依恋,还敢于面对、探索世界,遇到了挫折,也知道如何面对,他们长大后,会轻视生命?
 
需要注意的时候,真发生生活中的一个至亲离开了我们,孩子必须面对,而孩子又小的情况,家长行事、说话需要注意的。孩子小于3岁,建议说“某某不见了”,同时不建议参加葬礼;小于6岁的孩子,“就像自然界中,树叶由绿变黄再凋零一样,某某离开我们了,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但我们依然爱着他,他也还爱着我们”,同时也不建议参加葬礼。6岁以上,可以实说。有几点需要注意:
 
不欺骗孩子,坦诚地给孩子们最简单明了回答;
 
家长和孩子都不宜压抑自己的感情,可以和孩子一起思念,但家长需要尽快走出悲伤;
 
不宜过度的禁忌;
 
推荐阅读: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