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跟老师沟通要掌握的窍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地方,想要孩子健康的成长,家长和老师要保持良好的沟通,才能就孩子的基本情况做出适合的教育。
相信很多家长都应该知道,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家长的问题,也是需要老师的参与的。家长只有跟老师联合起来才能够把孩子教育好。那么,在家长跟老师沟通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技巧呢?比如说对于老师的工作要抱什么态度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地方,想要孩子健康的成长,家长和老师要保持良好的沟通,才能就孩子的基本情况做出适合的教育。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家长与老师沟通应该掌握哪些技巧?
家长与老师沟通应该掌握哪些技巧
一、肯定老师的工作
家长和老师沟通时,首先要信任老师,肯定老师的工作。有一些家长以为孩子上学付了学费,老师就应该把孩子管教好,家长给老师提要求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家长在和老师沟通时,不将老师放在眼里,给老师提各种要求。如果家长以傲慢的姿态和老师沟通,那老师可能会觉得很尴尬,使双方的沟通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二、改变传统的观念
家长要改变传统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克服把孩子当成自己私有财产的心理,认识到孩子是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按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去做,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放得开、收得拢。
三、掌握沟通次数
面谈次数,非毕业班家长,每学期到学校去两到三次为适宜的。第一次适宜在开学两个星期后。无论学校还是学生,在这个时候都已经基本上调整到正常状态了。到学校去,可以同老师一起制订一下本学期的学习辅导计划。第二次适宜在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到学校和老师一起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制订出复习计划。除此之外,您也可以在学期中,到学校去看看。毕业班家长面谈次数每个月一到两次。每次月考后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和老师商讨提高对策。电话交流次数,根据突发情况而定。如孩子生病请假,孩子小测验成绩下降等,应及时和老师取得联系。
四、避免自我中心意识
家长要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孩子一出生,家长就要注意不把他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避免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平时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应使其产生特殊感,让孩子明白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但是没有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权利,和家庭成员一样平等。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吃饭,要使孩子懂得让大人先坐;吃东西时,要让孩子养成分份的习惯;看电视时,不要让孩子一人独占座位;家里来了小朋友,应教育孩子把玩具给大家一起玩。
五、恰当的沟通手段
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交流 。很多老师在接班以后,都会把自己的电话、邮箱留给学生,方便学生有情况有问题及时联系。如果没有,家长或者孩子向老师问,老师也会告诉的。
利用书信交流 。把孩子在家的情况或者孩子学习生活上出现的一些疑问,写成纸条或者书信让孩子带到学校里。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到学校和老师面谈。如果班主任老师暂时没有时间,你可以先到其他科目的老师那里进行交流。在合适的时间把孩子叫来,一同对孩子做出鼓励与要求,效果会更好。
六、坚持协调一致
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对孩子的要求都应该坚持不懈,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如果孩子感到教育的坚决性、合理性,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要协调一致,最好不要发生矛盾。实在存在分歧时,应在孩子不在场的情况下表露出来,并进一步商讨,统一认识。
推荐阅读: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