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决定人命运的是内在教育的积累。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可多半性格是由小时候的教育养成的。在中学阶段以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至少占到90%。
22岁的母亲因吸毒,致使两名幼儿活活在家中饿死;嫌弃孩子哭闹,年轻妈妈将女儿掐死;夫妻吵架,将孩子扔出去……近来,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新闻一起接着一起发生。人们不禁发问:小爸爸小妈妈们怎么了?
每每听到这样不幸的事情发生时,除了为那些天真无邪的小朋友感到心疼惋惜,更多的是在思考如何提高年轻父母的育人素质。他甚至大胆地建议,在中国修订相关法律,新婚者准备孕育孩子前必须接受家庭教育培训,合格者才有资格获取“准生证”。
家庭教育是社会问题
从本质来讲,教育是一种社会需求。家庭,是教育在社会问题上最主要的焦点,也是任何人成长的必经阶段。由于社会快速发展急剧变化,家庭教育变得非常复杂,中国原来注重家庭教育的传统被破坏了。
面对现在的家庭教育问题,张斌平认为不能用“缺失”这个词来概括,“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是非常典型的社会时代问题。最根本的,就是中国人整体的生存压力都很大。这种压力不是经济的问题,而是人们的生活欲望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可以说,这样的生活欲望使社会变得千差万别。大多数人为了改变生存条件,变得紧张起来。”
案例“学生从小学开始被家长送去参与各种培训班,很多孩子,周六日的午餐都是在父母的自行车上或汽车里完成的,只是为了赶下一个补习班。在路上,经常眼睁睁地看到家长骑车带孩子,有些学生的年龄已经不宜坐自行车了,可孩子就在后座打盹儿。在公交车或地铁上,中学生不是在打盹儿就是在学习,十分疲惫。”“为何眼下学生周末上各种培训班的现象很难改变,就是因为家长认为生存竞争激烈。”其实不论家庭条件如何,人们都普遍存在着非常浓厚的不安全感,是对未来生存的不安全感。家长会认为,孩子没有足够本领就找不到足够好的工作,很难保障生活,所以必须提早为孩子将来做好规划。
家庭教育决定命运
如今,中小学生的家长年龄在大致在30~50岁,他们中大多数人处在一种焦虑的心理状态之下。有的家长甚至急于把孩子送到国外去求学,只是单纯地希望孩子将来能获得一个理想的生活。很多家长自身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遗憾,所以他们会尽量避免自己曾经历过的伤害在孩子身上发生。上中学时接到外地同学的信件十分兴奋,大学时还用写信方式交流。大学毕业时,就改用寻呼机了,再后来就是手机,智能手机。这前后十年变化太大,整个生活方式都变了。所以,外来的种种刺激,致使家长的教育重点就是让孩子不断补习。
有些家长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不让孩子报课外补习班,孩子在班里就会很孤立。因为当别的同学都纷纷在校外报班补习时,他的孩子却留在家里玩儿,学习成绩势必跟不上,久而久之就会沦为差生,跟不上其他孩子的步伐。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问题,无不与小时候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关。社会的单元不是学校,家庭才是社会的单元。从历史上来说,家庭是社会稳定长期的单位,学校只是短暂的存在体或现象。教育一旦生效,改变起来是很困难的。真正决定人命运的是内在教育的积累。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可多半性格是由小时候的教育养成的。在中学阶段以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至少占到90%。
教育就在孩子身边
学校是参与教育的一个方面,但实际上,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对孩子可能产生教育行为,关键是言行在学生眼里是否会产生触动,是否产生模仿的潜意识。如果产生了,就对他形成了教育,这样的人可能是老师,可能是同学,甚至陌生人。可以说,教育就在身边。
日常生活中,孩子眼睛看到的行为可能已经产生教育影响,但家长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好多父母总说我现在看到他做一件事,就想起小时候怎么样。这是因为很多师长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或在什么事中对孩子产生了教育影响。
近一步举例道:一个老师的儿子18岁了,每次上厕所必须把手纸仔仔细细叠成一个小方块再拿走,这就是缘于小时候母亲给他手纸每次都叠成小方块。所以,家长的一种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可以持续终身。
同一个言行和活动,对不同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小孩的差异就是这样产生的。大部分年轻家长现在能做到的就是尽量提供好的物质生活,却不知道如何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不得不说,一部分父母本身功利,自小受到的是大而空的德育。有一部分家长通过多年的实践意识到,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把自己错误的教育观念当作人生经验继续在传递给孩子。
相关推荐: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