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岁以后父母请不要再叫孩子宝宝
时间:2016-05-13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457次
我们经常会听到妈妈叫自家孩子“宝贝儿”、“宝宝”,不管男女,不管多大,妈妈溺爱孩子的心永远不变,不分地点场合依然甜腻的叫孩子“宝宝”。孩子在父母的心中是永远长不大的宝贝。那么,一直这样叫真的好吗?会给孩子或周边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1、简单的乳名,不简单的溺爱!
爸爸妈妈都喜欢给孩子起个小名乳名,简单亲昵还特别。就因为从心底爱这个孩子,所以叫宝宝最亲昵,喊一声“宝宝“凝聚了妈妈满腔的爱,特别的乳名,都是妈妈给予的宝宝的特殊的爱......叫乳名本无可厚非,但是乳名叫到多大合适呢?
实施二胎之前,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宝贝疙瘩,甭管男女都一样呵护于掌心,爱子心切,出于母亲的本能,对孩子会过于呵护。女孩子经常叫乳名还好,如果是男孩子也天天叫的乖乖的,腻腻的,貌似就不太合适了,叫个宝宝真有这么严重吗?你以为呢?当你一种酥酥的宝宝叫着,孩子在心里当然把自己当乳臭未干的小婴儿看待,会让孩子容易停留在小宝宝的心理角色里,依赖父母,独立性较弱,而且任性,我做什么都是对的,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会觉得做女孩儿会柔弱有人可怜.....看看那些翘着兰花指的男孩子,为什么现在的男孩子缺乏阳刚,缺乏责任感,是什么造就了“伪娘”时代?就是家人把儿子养的太娇、太惯、宠爱的放任自流。
当我们对待孩子,眼里嘴里流的都是蜜的时候,行为上不知不觉的就放纵了孩子,这样真的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拒绝“宝宝”,就是给孩子“断奶”!
"宝宝"之类的昵称产生于婴儿期,它对孩子的心灵抚慰和情感交流类似于无形的"安抚奶嘴",但是"安抚奶嘴"也有停掉的时候,乳名也应该随着孩子的"断奶"而终止。它和奶嘴一样,仅仅适用于只能以哭声或"咿呀"表达感情和需求的婴儿。当孩子能够奔跑、有了自我意识,尤其是上了幼儿园和小学以后,家长就应该理智地改口,称呼孩子的大名。
通过调查,在孩子3岁以后,喊孩子“宝宝”的父母还真不在少数,甚至孩子上中学,大学,家长还这么叫。
有这么一个孩子,就是一路被家人娇惯过来的,妈妈天天宝宝长,宝宝短的叫着,孩子六岁了妈妈还在母乳,在医生的严厉呵斥下,才不得己把奶给断了。长大了,学校、工作自然是父母给安排好的;结婚了,妈妈定期去女儿家买菜做饭打扫;生子后,除了不帮忙“喂奶”,其它什么都得帮着干。
“宝宝”这个称呼与柔弱、需要保护的形象挂钩,这样叫其实是在贴标签,否定了孩子的成长,不仅对孩子的性格有影响,导致孩子依赖性强,不够独立和阳刚,而且孩子未必就愿意被这么叫,心理上也会抗拒。
妈妈们,千万别小看对孩子的称呼,这是一个成长的标志,孩子需要一个跟他年龄相符的称谓,还是直呼其名比较好。
3、名字是孩子社会角色的定位
称呼是社会角色的定位,“宝宝”这种类似的昵称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成长。
父母一定要关注这个现象,不能忽视孩子的成长,不要只图嘴上的舒服和自我情感的满足,称呼要注意场合,3岁以前可以叫孩子‘宝宝’之类的称呼,但3岁之后,除了在家庭中可以叫孩子小名儿以外,在公开场合,最好叫孩子的大名。
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孩子的转折期适时改口如果嫌改口比较生硬,可以在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上学,或假期旅游中开始。因为这些时机都是孩子人生的转折点,孩子将面临在全新的环境与陌生的同伴建立友谊和关系,父母在这个时候改称孩子的大名,有助于孩子成长意识的觉醒,增添他步入社会的勇气和自信心。
升入小学后,孩子会感觉自己不是小朋友了,因此,父母应该跟上孩子成长和学校教育的节奏,在称呼上明示或暗示孩子:他的身份不同了,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利用孩子们的理想志愿代替昵称,如孩子在作文、日记中,总会流露自己长大以后的梦想、理想。父母不妨就以孩子的理想代替昵称,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对于长大想当警察的孩子,家长可以戏称"王警官",对于想当医生的孩子称为"李大夫",想当老师的孩子可以称为"杨老师"……这些称呼都可强化孩子长大和独立的意识。
让孩子早早的练习写自己的名字,适应自己的大名,理解父母给自己起这个名字的寓意,让孩子以自己名字为傲。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主动做自我介绍,可促进孩子逐步建立自我,自信,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一步。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