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注意:莫让孩子在语言暴力中成长
时间:2016-01-08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318次

语言暴力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不可小觑的,而这方面又是家长们特别容易忽略的问题,特别想把张老师的论点跟亲们分享一下,希望我们的宝贝们能有个更温馨健康的成长环境。

 

一、语言暴力有那些:
 
“语言暴力”从字面意义来看,是通过说话的语气和内容对他人的心理造成伤害的一种行为方式。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太注意说话的语气和用语,频繁地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比较常见的语言暴力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使用一些侮辱性歧视性的、不尊重孩子、伤害孩子自尊的语言,以讽刺、挖苦、嘲笑和蔑视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对孩子说:“你长脑子了吗?”、“作业忘了,你怎么不忘记吃饭啊?”、“你弱智吧你?”……
 
第二种是用否定的态度表达感情,经常恐吓或者责骂孩子。比如:“你如果这么做,妈妈就不爱你了”、“爸妈不要你了,让老虎把你抓去吃了”……
 
第三种是拿孩子同其他的孩子做比较,这一种往往是最常见的。当一个孩子被作为另一个孩子的标准时,时间一长,被比下去的孩子就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是“多余的”,是“没用的”,甚至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自卑感会越来越重,对生活会越来越没有斗志和热情。因为这种自卑,长大后很有可能自暴自弃,一无所成。 比如常常会有家长这么说:“你是男孩子,怎么连女孩子都不如啊?”“你看看隔壁小明,人家聪明又能干,你怎么就这么笨!”
 
这么一对比,发现家长们这样做的真的很多,而且家长们在使用语言暴力上,非常有“天赋”,这几种类型会交互使用,而且还时不时伴随着厌恶冷淡的表情、肢体动作、甚至会用这些伤害性的语言对孩子进行狂轰滥炸。而家长却还自我感觉是为了孩子好,想想看,这些话语大人听起来都会觉得很刺耳,而那么弱小的孩子听了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在对照后,我发现我自己也曾经犯过错误,曾经对潇潇实施过一段时间的语言暴力。潇潇刚三岁的时候,经历着第一个叛逆期,经常不听话,怎么说都不听。我们家有个洗澡的玩具是个长颈鹿的造型,它的头掉下来了,我用黑皮筋给系上了,可是小妞儿看到了非常害怕,我便收了起来不让她看见。后来它却成了我吓唬女儿的工具,当无论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话的时候,我就搬出这只恐怖的长颈鹿,对小妞儿说:“你再不如何如何,长颈鹿就要来了。”很奏效,但是后来我发现潇潇很胆小,总害怕黑暗的角落里有什么吓人的东西。当时我就联想到跟我用长颈鹿来吓唬她有关系,所以就停止了这种行为。现在我意识到,这也属于语言暴力,它已经对女儿的心理造成了一些伤害。幸好我及时发现了问题,没让这样的恐吓继续发展下去。因为不断地用孩子恐惧的东西来恐吓孩子,让孩子产生莫名的恐惧感,对孩子的内心成长造成了阻碍。确实在我们身边,对那些调皮或犯了错误的幼儿,有些家长往往施以恐吓。虽然暂时把他们管住了,但并不能阻止他们再犯。这是因为威吓本身并没有对其错误行为及危害进行剖析,因而幼儿对错误行为及其危害难以形成正确认识,其约束力自然极其有限。通俗的说也就是,恐吓不但没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家长注意:莫让孩子在语言暴力中成长
 
二、语言暴力造成的恶果:
 
而经常处于语言暴力攻击下的孩子,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正处在快速生长发育时期,此时性格、个性都在一个形成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会特别突出,心理上对于外界的体验也会更加敏感。三四岁的幼儿心理还未成熟,基本上没有自我评价意识。家长或老师这些具有“权威性”的评价,往往会被幼儿当成对自己永远的评价,造成孩子不自信和恐惧心理。有的家长不懂得教育规律和幼儿心理特点,只知严厉斥责。虽然家长在专横斥责,但幼儿还不知错在哪里,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形成胆小、畏惧、压抑、内向、反抗、倔犟等性格。相比于身体上遭受的暴力,来自语言心理上的暴力侵害在一定程度上后果更为严重。身体上的侵害是外表伤害,而语言心理上的侵害则是‘内伤’,它影响的时间更长,后果一般也更严重。语言暴力不仅会伤害亲子感情,更重要的是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残孩子心理健康,甚至还会导致孩子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引发厌学、逃学、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恶果。
 
三、 如何避免语言暴力
 
家长如果没有对孩子的行为本身进行纠正,而只是说一些负面的语言,不仅不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还会给孩子的内心造成阴影和伤害,尽管家长觉得说“不爱你”“不喜欢你”的话是开玩笑,但是,这些话的分量在孩子心目中是非常大的,他们会信以为真,而且会造成很长久的影响。
 
当孩子不听话或调皮的时候,家长可以适当给予惩罚或者警告,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仅仅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否定孩子这个人。另外,家长应该多阅读一些书籍,吸收幼儿教育方面科学的知识,了解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而不要一味地用成年人的眼光来解读、约束和要求孩子,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需要。
 
我现在还是比较注意这方面的,孩子犯错了,劈头盖脸的训一顿,其实孩子自己都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去纠正,还会莫名的恐惧。真正有效的方法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事情的直接后果。比如潇潇有时候吃饭边吃边玩,把饭菜掉到了地上,我会让她下来自己把地上清理干净再接着吃,就算她哭也只是平静的告诉她,自己犯的错误就得自己去承担后果。这样做几次之后,潇潇如果再吃饭的时候玩,只要警告她,她就会注意了。
 
但是我相信很多妈妈跟我一样,有时候会觉得很崩溃,一大堆繁琐的事情,孩子还总惹麻烦,所以难免有河东狮吼的时候,孩子犯错后大喊大叫的教训孩子,虽然没有动手打,但是孩子对妈妈这样的行为也会觉得害怕的。我也曾经有过一段这样的状态,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我和潇潇都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而小妞儿反而更不听话,后来我也是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必须改变,于是我努力先调整自己的心态,我的状态好了,孩子的状态自然也好了。当孩子惹麻烦,而家长的情绪又很糟糕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先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甚至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的情绪状态不好,希望孩子能够体谅。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的身上。如果真的很难控制,可以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走开一会儿,或者看电视、听音乐,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等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再和孩子沟通。我试过,在潇潇和我都情绪激动的时候,我到旁边去深呼吸,自己想清楚了,再去跟小妞儿沟通,而这段时间她自己也在思考,别看才三岁多的孩子,她也是有思想的,这样一来,女儿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也能更好的进行教育。
 
在和孩子的互动过程中,要把握几个基本的技巧:
 
1、不但是长辈,而且是朋友
 
孩子犯了错,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给予引导和鼓励。例如,孩子做错了简单的算术题,你可以对他说:“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自己找找是什么原因,下次不要再错。”家长对孩子的错应抱以平淡的态度,像孩子的朋友一样与孩子沟通。不否定孩子的错,不说否认孩子人格的话,鼓励他继续努力。
 
2、能够容忍孩子的小毛病,少发脾气
 
孩子做了错事,就事论事已经能够教育他,骂孩子对孩子有害无益,父母不要说些不中听的话来伤他的心。对于孩子来说,大人的一句话,好与坏,都会成为他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话。所以,即使开玩笑,父母也要避免说具有负面影响的话。
 
3、平等的与孩子交流
 
孩子有话语权,他想说话的时候,家长应该给他机会表达。在他想说话的时候,让他尽情地说,在他沉默的时候鼓励他说。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不满或者委屈,会让他变得善于思考,也会使他的自主意识和表达能力得以增强。
 
4、不擅自替孩子做决定,事先征求孩子的意见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想法。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坦率的态度帮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如果孩子取得进步,我们就要用坦率的赞美言辞鼓励他继续努力。总而言之,要把嘲讽一类的字眼统统扔掉。
 
5、不要恐吓孩子
 
小孩子最容易产生神经性的恐惧。所以,家长不仅不能恐吓孩子,还要以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至于产生无谓的恐惧心理。
在我们国家,语言暴力真的是一个传统遗留的问题。从古至今,家长具有的权威性,造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不平等的关系,父母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或是打孩子的暴力行为随处可见。 这两种暴力都不值得提倡,语言暴力相比较于打孩子的暴力行为而言,语言暴力对心理的伤害更大,而且也更容易被忽视。外在的伤口可以痊愈,而内在的心理伤害却不会随着时间消逝,甚至会越来越严重,像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孩子的一生。张老师说她们在做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时候,发现很多有问题的青少年在幼儿时期遭受了语言暴力。语言是亲子之间很好的交流工具,不应该作为惩戒的手段。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如果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把语言作为惩戒手段,那么孩子成年之后,会延续家长的这种语言使用习惯,用语言来攻击身边亲密的人,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孩子需要在一个宽容、和谐、快乐的氛围中,才能身心健康的成长,我们做父母的也真的是需要不断学习啊。
 
相关阅读: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评论: